今年3月28日清晨,福海街道塘尾社区社工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位从香港赶来的银发老人邓阿姨,眼眶泛红地将锦旗送到宝安区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驻福海街道塘尾社区的精卫社工黄洁霞手中。阳光透过窗棂,映照着锦旗上的烫金大字,也照亮了这位精防社工七年如一日奔走在帮扶路上的身影。
黄洁霞正在在为病患授课。
危机时刻的“生命摆渡人”
回忆起邓阿姨亲属小李的案例,黄洁霞的办公桌上还留着一叠标注着时间节点的文件。2024年11月的一个雨夜,塘尾社区派出所的电话划破了深夜的宁静:“黄社工,辖区内一名独居康复者情况紧急!”撂下电话,她抓起外套冲进雨幕,身后跟着关爱帮扶小组——这是她入职七年来打磨出的“应急铁三角”:由精防医生、社区工作人员和心理志愿者组成。
小李是一位发育迟滞的康复者,监护人离世导致小李受到惊吓,精神状态紧张。推开小李家的房门,只见他蜷缩在角落,指甲深深抠进掌心。黄洁霞蹲下身子,从随身包里掏出小李平时爱吃的薄荷糖,用粤语轻声安抚:“阿李,我是洁霞,食粒糖先,慢慢讲。”这个曾在东莞、佛山深耕家庭服务的社工,此刻像对待受惊的幼鸟,用半小时安抚着肩膀颤抖的小李。
现场情况紧急,在安抚小李情绪的同时,她联合精防医生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临时入住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安置及治疗。随后,关爱帮扶小组联络上小李亲属邓阿姨,并确定临时监护人,联系康复中心办理托养手续。
出院后,黄洁霞及时对接,协助小李进行哀伤辅导并安置到康复中心进行托养,进行残疾评定及申请相关残疾福利补贴等,一项项事务紧张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多谢你们帮忙,我住得又远,这些事又一窍不通,你们的出现太及时、太重要了。”邓阿姨边对黄洁霞说着感激的话边送上锦旗。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在办公室,小李并不是唯一一位需要帮扶的康复者,对康复家庭的帮助任重而道远。
守护精神患者的“健康卫士”
塘尾社区作为一个坐拥十来万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不少人拖家带口地来到这里发展,也不少孤身一人远离家乡扎根此地求生存,彭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彭先生只身在外,日常被工作占据绝大部分时间,业余时间除了网络世界缺乏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精神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在一次遭遇刺激后突发精神障碍。黄洁霞接到消息的时候,彭先生已经被送到专科医院住院救治。
根据过往经验,黄洁霞马上联系到彭先生的工作单位,得知彭先生已经工作一年多且近期因感情遭遇挫折而突发精神障碍,行为异常。经过黄洁霞从政策法规、人文关怀等角度的耐心宣讲,最终公司愿意继续购买医疗保险至出院,帮助缴纳住院费用并赞助彭先生返乡高铁票。
“我都快70了,去不了深圳接他出院。”远在湖北的彭父操着一口夹杂浓郁乡音的普通话在电话里这样说。黄洁霞明白,一个困境家庭无力跨越城市完成安置工作。在出院的日子里,她带着民警和公司人事主管一起来到精神专科医院,办理出院手续后将彭先生护送到高铁站安全返回家乡。
彭先生不是第一个需要安置返乡的康复者,在过往七年时间里,黄洁霞在塘尾社区完成多起协助出院返乡,甚至是护送到家的事件。
除了安置帮扶,黄洁霞通过日常上门探访、陪同复诊取药打针、协助日常身体检查、进行服药技巧培训及训练、开展康复活动等各种方式陪伴康复者家庭,书写七年精神卫生工作篇章。她始终坚信着:道阻且长,你我同行,希望常在,微光终汇成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