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推荐官|“我在埃及有了别名”,来文博会寻宝,把这些超酷文创统统打包带走!

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文/图
16:4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原来在5000多年前,我的名字是这样写的。”

虽然没有撞见周杰伦在西元前用楔形文字刻下的永远,但遇到了埃及来的机器人用5000多年前的象形文字,画出了读特新闻记者的名字。在5月22日-26日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文简称“文博会”)上,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那些古老和潮流的邂逅,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位于文博会10号展厅的埃及馆。

10号展厅

用古埃及象形文字书写的名字

“原来在5000多年前,我的名字是这样写的。”

“‘鸟刀山狮刀’,你有埃及别名了。”在文博会10号展厅的埃及馆里,有人拿着一张刚制好的书签兴奋地讨论着。

在他们旁边,还有许多观众盯着桌上的“机器人”,等着迎接自己的“埃及别名”。只见工作人员在电脑里输入名字后,“机器人”手中的笔便开始在一张泛黄的纸张上写字,准确来说是“画画”,因为它写的是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

机器人在画象形文字。

资料显示,埃及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由法老王那默尔的铠甲关节板上的最早期象形刻记起(公元前3100年)。后来被欧洲人称作“神的文字”,即“神碑体”,通常书写在一种称作“莎草纸”(Papyrus)的纸张上。

罗塞塔石碑是石刻文献的代表,同时期埃及的莎草纸则是轻便的书写载体。石碑用于永久性铭刻,如法老功绩,而莎草纸记录日常文书、文学和科学。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当现代人凝视石碑上的刻痕,或展开一卷莎草纸时,触摸的是文字背后生生不息的文明对话——“这是法老的声音,终于被听见”。

文博会观众在围观象形文字机器。

操作这部“机器人”的是一对来自埃及的兄弟。弟弟Mostafa Amr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这部“机器人”平时多用于埃及的博物馆,这是首次亮相文博会。“机器人”所用的纸张也是他们从埃及带来的“莎草纸”。

哥哥Ziad Abass笑笑说,这是他和弟弟第一次来到深圳,感觉非常兴奋,已经开始期待参加下一届文博会了。

11号展厅

用山西剪刀变出一整套黑神话悟空

悟空吹一根猴毛可以变出很多小猴子,她用一把剪刀可以剪出很多个悟空。

在文博会11号展厅的山西馆,王银凤自豪地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剪纸创作,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黑神话”游戏里的悟空。在相框里,穿着盔甲的悟空紧闭双眼,眉头紧蹙,身上的毛发根根直竖,清晰得甚至可以数出来。悟空身后是一片彩色的风景,有山川湖海,也有古建园林,都是《黑神话:悟空》里的取景地。这样的细腻程度,很难想象是靠一把剪刀做出来的。

《黑神话:悟空》剪纸。

王银凤说,这一系列悟空风景画共有20多幅,每一幅都是不同的取景地。这一系列剪纸使用了7层套色,“从无到有”经历了20天制作完成。即便是没有背景的“小悟空”画像,也要用上五六个小时才能剪出来。

作为山西太原剪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银凤师承家族技艺,从小学习剪纸,至今长期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她的太原工作室,每逢寒暑假期都会迎来不少参观和研学的学生。她希望,通过把非遗与现代艺术融合,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同时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和爱上剪纸的魅力。

王银凤与她的剪纸创作。

13号展厅

用潮汕小灯笼接好运

“今天吃火锅还是吃烧烤,可以让它帮你决定。”在13号展厅的汕头馆里,陈斯彬随手抛下一个钥匙扣,两瓣红色的半月形木块翻转出了不同的文字,一个写着“平安”,另一个写着“如意”。他笑笑说,参照传统民俗来应对现代人的选择困难症,不失为一种办法。

陈斯彬是汕头文创品牌潮灯记的创始人,主打将传统文化做成大众易于接受并且能随身带走的礼物。在琳琅满目的展示架上,陈斯彬首推竹编油纸灯笼。

在汕头馆展出的竹编油纸灯笼文创。

资料显示,油纸灯笼起源于战国时期,后经中原传入潮汕地区,成为潮汕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因此用竹子做的灯笼代表着“财丁兴旺”“德泽绵长”。

在潮汕,竹编油纸灯笼可谓贯彻潮汕人的一生,过年辞旧迎新用“天地灯”,元宵游灯祈福用“元宵灯”,年节期间唱大戏有“戏前灯”,寓意仕途光明有“官灯”,祠堂、庙宇和家家户户门口也会分别悬挂“祠前灯”“庙前灯”和“家门灯”,丧礼祭拜时用“白灯笼”。

而陈斯彬推荐的是迷你版的竹编油纸灯笼。这种小灯笼同样是用竹条编织,糊上油纸,用流苏点缀。它不仅能挂起来,还能当簪子使用,也能当装饰别在腰间。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祝福,充满喜庆和寓意美好。

汕头馆内的展示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创产品。

陈斯彬说,现在潮汕地区做竹编油纸灯笼的师傅越来越少,因为制作成本高,费时费力费工夫,在大城市里也缺少文化土壤。为了不让这种工艺失传,他开始把竹编油纸灯笼做成文创产品,做小灯笼用的时间和大灯笼的相差无几,但它用的是相同的手艺,还能成为随身携带的手信,这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多路径。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