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文博会11号馆,把"深汕记忆"打包带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05-24 20:5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展馆以“来深汕,感受不一样的深圳”为主题,在11号馆文化产业综合展B11展位,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以文博会为窗口,向世界发出邀请。

四街道展现“深汕版”深圳风情

深汕特别合作区集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海洋文化于一身,具有山海相拥的生态格局,展区内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街道从历史文化、美食美景、优势产业等方面联袂演绎“不一样的深圳”魅力。

鹅埠街道展区展现千年古镇的产业跃变,红罗畲族村、沉淀千年文明。元宵草龙与彩灯共舞,尽显多元风情。深汕“飞地经济”核心区,从产业转移园升级为先进制造集聚区;小漠街道展区展现红绿交织的滨海新城,碧海白沙成滨海旅游明珠、革命英雄纪念碑诉说峥嵘岁月、比亚迪新能源产业与高端商务区共生,绘就“工业+生态”新图景。

赤石街道展区展现自然与人文诗意栖居的赤石,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这里有水底山温泉和凤河晚渡的美景,还有切粿、松粿、糯米糍等特色美食。竹马戏台上的传统戏曲表演,更是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鲘门街道展区展现鲘门正成为向海而兴的产业文旅新地标。23公里黄金海岸线串联百安半岛、海岛古村,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传统渔村正焕发科技动能。

水底山温泉庄园、天子山农业公园、南方澳渔港度假村等现场文旅推荐,让观众一站式感受深汕魅力。来自天津的参展商王女士在详细了解深汕的风土人情和旅游资源后表示:“原来深圳还有深汕这个区域,汇聚了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素,有机会一定要亲自看看,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合作机会,深度挖掘这里的旅游资源。”

非遗玩出“新花样”,游客互动体验多

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本次文博会上鲘门中学《牙钵也时尚》项目尤为吸睛,通过校级联动与跨部门协作,将非遗传承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该校学生团队以现代彩绘技法重新诠释擂茶牙钵,将渔网纹、海浪纹等传统图案与街头涂鸦风格碰撞,使日常炊具升级为潮流艺术品,将非遗传承与美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现场还展出了深汕实验学校“深圳新声—合作区主题特色手工风铃”,将深汕特色风貌、人文风情巧妙融入风铃画面中。微风拂过,清脆悦耳的铃声与灵动的图案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深汕的故事,引得不少观众拍照打卡。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非遗玩出新花样,让观众在文博会现场能看能吃能带走。展位门口的非遗地图吸引众多目光深汕渔歌、粘米歌等传统艺术水糍、粣粉等美食技艺舞草龙、竹马戏等民俗活动共同勾勒出深汕独特的文化基因。

深汕展位门口的艺术体验摊位,每天不同的艺术体验,让观众亲手触摸非遗焕新的脉搏,用心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创作体验。“深汕徽章”DIY项目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参与,大家兴致勃勃地将深汕地标图案制作成个性徽章。邀请观众即兴创作海鲜主题布袋,感受深汕文化的鲜活气息。市民郭女士和两个朋友把制作好的徽章别在衣服包包上。她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收集特色徽章,没想到在文博会现场还能DIY徽章,也让我认识了深汕这个地方。”

特色文创与少儿文艺尽显“深汕范儿”

个性化帆布袋、冰箱贴、钥匙扣等创意十足的深汕文创产品,让观众收获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小礼品,让城市记忆在指尖触摸与日常使用中持续生长。

以青春之笔绘非遗之光,让千年擂茶“潮”出圈。由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共事业局推出策划的《牙钵也时尚》惊艳开演,现场鲘门中学学生艺术团让牙钵“唱戏”、渔歌“传情”,以“非遗传承”为内核,以学生创作为羽翼,联动美术、音乐、劳动等多学科,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古老的擂茶文化玩出新高度。

现场,她们身着改良渔女服饰惊艳亮相,带来歌曲《咸茶歌》。歌曲巧妙融合深汕渔家风情,传统渔歌旋律与现代编曲碰撞,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如浪花拍岸,多媒体背景徐徐展开深汕海港的壮美风光。表演现场,现擂咸茶香气四溢,观众不仅能沉浸于视听盛宴,更能品尝到地道的深汕风味,收获视觉、听觉、味觉三位一体的极致体验,在悠扬旋律中触摸这片热土的深厚文化底蕴。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的师生带来绝技——树叶吹奏。一片普通的树叶,在他们的巧手中,流淌出婉转悠扬的旋律,诠释“自然即乐器”的东方美学,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李斌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