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5月20日至21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承办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以“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设置“加速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四个圆桌论坛。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6年多来,在产业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区域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但是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进入关键期,站在重要的历史关口,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
胡祖才提出“四个融合”的思路,即找准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以四个融合汇聚起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澎湃动力。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湾区产业竞争力;二是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强大湾区产业发展优势和韧性;三是推进大湾区产业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拓展大湾区产业发展新空间和影响力;四是推进数字、绿色、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大湾区产业迈向中高端。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一个变化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的推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呈现以人工智能为主导,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多点突破的发展态势,人工智能是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创新生态,催生产业变革,推动众多产业领域的创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演讲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命和任务在这个国际背景下就更加凸显出来。
王一鸣表示,大湾区正在成为国家重要创新的策源地,以广深港、广珠澳这个科创走廊为主轴,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为极点的空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从2017年至2023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根据WIPO创新指数排名,过去4年深圳-香港-广州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东京和横滨地区。在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上同样突飞猛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创新中心相继落地,大湾区的量子科学中心、先进智能计算平台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加快推进,大湾区正在形成一个科技集群,并已经初步构建起一个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的新链。其中,深圳企业的研发投入占R&D的比重到94.9%,全国最高;深圳的新兴产业占比也是全国最高,达到41.9%,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
然而,下一步怎么走?王一鸣说,“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建成全球科技创新的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他提出四个转变:一从跟踪追赶转向局部领先。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追赶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必须增强原创能力,实现关键技术的可控,再由比较好的科技基础,符合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性、迁延性领域,培育和形成若干局部的领先优势,增强非对称的反制能力和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动权。二从集成创新要转向原始创新,原始创新需要从源头做起,这就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幅度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基础研究最关键的是人才,所以培育和引进国际一流的人才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显的尤为重要。三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我们的薄弱环节是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工业软件、高端芯片,这些中间品是我们的短板,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更高,专业化分工更细,创新的难度比终端产品更复杂,而粤港澳大湾区最有条件去突破。四从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集群,三地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等方面各具优势,比如以河套作为平台,把香港的研发进行产业化,在河套培育一批深港合作的创新性企业,而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东西,需要制度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