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之外的水墨还有很多可能性。” 正在广州FREE空间举办个展的全子,用突破传统山水题材的天象(日、月、星、云)作品,展现自己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探索,“当代作品形式万千变化,同样在追求视觉冲击力,但真正优秀的艺术依然要把握住中国传统精神的内核,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汉代艺术品中找到探索当代艺术之路
作为广州90后女艺术家,全子的履历和经历令人艳羡:本科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硕士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专业,如今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她的部分作品的收藏者包括前中国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东亚艺术资料中心主任陈葆真,及德国最大中国画收藏机构 99gallery 创始人Peter Faeth等。
天象题材是全子从研究生阶段就一直在进行创作的母题,也是她下定绝心将长久坚持创作的线索之一。对天象的兴趣源于她硕士阶段的理论研究——汉代天象图的艺术表现对山水画创作的启示。“我还记得当时到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的经历。”全子说,那一段时期与汉代文物长时间相处,犹如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在庞大的艺术海洋里,丰富的汉代艺术,无论是青铜器、壁画,还是玉器、瓷器,还有各种生活艺术品,都给她带来了启发,令她迸发出探索和创作的灵感。
“时至今日,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已不局限于眼前的一草一木,我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已不局限于我们所存在的三维世界。”在研究天象图的过程中,她对宇宙和自然有了新的理解,引发探索日月、自然、宇宙如何与中国山水画链接的想法:“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地面的自然,而汉代的天象却是离开地面的自然,为何中国山水画里却只见地面,而没有宇宙?”她想试试,在作品空间营造里扩大天的比例,从而形成了如今呈现的风格。
在策展人吴梦园看来,这一场展览,以一种当代水墨视角,来重新探讨“流动的时间”何以进入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全子的作品透过对‘流动之象’的描摹、对‘流动之观’的营造,在月影山海的阴阳生化与苍穹天体的广阔宇宙中,展现出一种生动的时间过程。”
用作品提醒人们更关注自然与宇宙而不是个人
表现宇宙与自然,并融入因为科技进步而带来的新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作品更趋于当代性。然而全子坚持艺术的当代性并不等于远离传统,反而是根植东方哲学之内核,从而衍化出不同于过往的艺术形式:“‘天人合一’看似缥缈不可解,实则根植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
追求自然最本质的规律,是所有山水画家追寻探索的目的,全子希望通过艺术去提醒科技人文大发展时代中的人们,不要忽略自然的力量,要对自然依然保持敬畏之心,更多地关注自然与宇宙,而不是个人。
与此同时,这位90后的广州女艺术家有着捍卫传统的信念:“我研究当代水墨,是希望能把传统水墨扎根中国传统外,具有当代的表现手法。”
在被问及为何作品中有时可见一只可爱的兔子时,这位沉静的艺术家露出了可爱的笑容:“我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人物,因为宇宙的虚空不适合吵闹,而且观者与画面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代入视角,所以需要一个形象,兔子可能是一个最能引发遐思的形象了。”
原来,在汉代的天象中,画着兔子的圈圈,代表着月亮,而画着金色乌鸦的圈圈,就代表着太阳。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琳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叶碧君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