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只有咸甜之争吗?当然NO,好吃不好吃才是最重要的,好不拉?
诗人M说,姥姥包的白米粽最好吃,新打的江米,裹上新鲜的竹叶,慢火煨煮,细细的清香,想想都迷人。再加上几颗红枣做馅,完美了,
美妈W念念不忘的,是大学时同舍广西同学带来妈妈包的大大枕头粽,两斤重的一大只,足够同舍八女生吃到饱,糯米、绿豆、花生、栗子、五花肉,层层叠叠的馅料,丰腴绵密的滋味,让初次谋面的异乡人“惊为天粽”。
所谓“三岁定口”,我们对“好吃”、“不好吃”的判定,其实早早就在童年、最迟不超过青春期,已经画下了标杆。不仅仅因为那时的我们,胃口与大脑同样容易饥渴,得到的亲情关爱最多,记忆力又最管用,更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没来得及被中老年世界的挑剔苛刻所浸润。
说回粽子,每年沸沸扬扬的“咸甜之争”已成端午节的固定游戏了吧?所有对外乡粽子的花式调侃,对故乡口味的不吝赞美,无宁是一种撒娇。我们长大,变老,回不去的,不管是童年,还是乡士,那时,那里的粽子肯定是最好吃的。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作为故乡的东莞道滘和出生并度过了青春期的广西,粽子都是一种标志性的地方名小吃。道滘粽子被美食家蔡澜推举为“最好吃”,特色是一块浸过糖水的肥猪肉,裹在糯米绿豆之间,还加上一个咸蛋黄,口味咸中带甜,形状如小金字塔。
广西粽子的主要配料也是糯米绿豆猪肉,但是纯咸口的,甚少放进蛋黄,猪肉要用大大一块五花,有一种纯真质朴的乡情。个头是非常实沉地大,半斤一个算是小的,一般一两斤一只,包成长条形的枕头状,名如其形就叫枕头粽。故乡东莞一向富庶,粽子里有时也不免显摆地加入冬菇、瑶柱至乎鲍鱼等贵价材料。但我总觉得,这些东西混进粽子中是典型的蛇足,我更喜欢广西风味的糯米绿豆猪肉的单纯——越单纯的材料才越让人吃出真味。
(广西大肉粽要用当地独有的冬叶包裹,一层糯米,一层绿豆,中间要横贯一块大大的五花肉。)
相比于包子、饺子,粽子费工更多,家庭轻易不做,一做就仪式感十足。记得小时候,外婆会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准备:粽叶买回来要洗净煮过,绿豆泡开褪皮,猪肉要提前腌好入味,糯米也要先泡好……这功夫就得好几天。都准备好了,然后才是所有的材料排成一圈,外婆搬张小矮凳子坐在圈中,气定神闲,手挥五弦般组合着粽叶糯米等配料,扎出一只只端 庄漂亮的大粽子。
接下来,就是熬煮了。因为这种节日食品都是要互赠亲友的,所以一包就是十几斤,几十斤,家中大锅已不敷用,必得到房前楼下露天支个大炉子,上坐一只大水缸,粽子置入缸中,要熬至少一个通宵,期间要取出来上下调换个个儿。这时节,邻居们的火炉水缸阵在楼前列成一排,甚是壮观。大家会互相帮忙看火,轮流休息,这也是热络邻里感情的时候。
各地吃粽子的正节都是端午,只有广西是一年有两个节都要吃粽子。春节吃的是上述大大个的咸肉枕头粽。粽子太大,当然要分食,有人来拜年时,解下一只,切片用些许油慢火煎香,热腾腾香喷喷正好待客。端午的主打则是极为小巧、可一口一个的三角形枧水粽,通常是穿成一簇簇一串串,挂于门楣上,几有如枝条上累累果实迎风摆拂的飘逸感。枧水粽要冰凉了吃,配上糖浆或蜂蜜,口感弹牙爽滑,正是初夏的恩物。
多少年以后,外婆远离,我也渐老,唯美食与亲情不可辜负。且从某宝淘来广西粽子专用的冬叶,在老妈的提点下,裹几只童年味道的大粽子。
广西大肉粽要用当地特有的冬叶来包裹。
要用广西土种小粒长糯米,和去皮的绿豆。
练得少,粽子的卖相强差人意。
但内涵是足够的。经冷藏保存的粽子蒸热了吃就很可口,不过我推荐的吃法是,用粽绳分割成厚片煎香,再沾白砂糖,美味你会一想再想,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