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世界读书日,盘点深圳人阅读数据:AI时代,开卷依然有益

晶报记者 余梓宏
04-23 07:01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藏书量上看,深圳市民纸质图书藏书量从2023年的45.47本,激增近20本至2024年的65.2本。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深圳,阅读已镌刻至城市的基因之中。而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深圳都会发布一系列的阅读数据,如“书香深圳”测评结果报告、“图书馆之城”阅读报告等,持续观测深圳城市阅读建设与推进工作,洞察读者阅读习惯和需求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圳人的阅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或许能从数据中获得一些洞察。

▲在深圳中心书城阅读的市民。

深圳人更偏爱电子图书吗?

数据显示,在AI时代,深圳成年居民的阅读量仍在持续增加:每周图书阅读率从2019年的69.8%升至2024年的76.10%,纸质图书年阅读量从2019年的6.20本增至2024年的9.21本,电子图书年阅读量从2019年的7.36本增至2024年的12.42本,深圳成年居民2024年人均阅读量达到了21.63本。

而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同步双增长也显示出,在深圳人的阅读观中,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根据场景切换,外出时使用手机阅读,居家时翻阅纸质图书,形成“碎片化电子阅读+深度纸质阅读”的混合模式。

在阅读载体方面,深圳人数字化阅读时长持续增加,从2019年的68.53分钟/天增加到2024年的97.82分钟/天,有着显著增长。但数据同时显示,每周数字化阅读率从2019年的98.60%上升至2021年的100%后回落至2024年的81.40%,这显示核心用户养成稳定的数字阅读习惯,轻度用户减少使用时间,重度用户延长使用时间。

而使用不同的电子阅读设备,也展现出深圳人有着多样的阅读场景。报告指出,手机作为随身设备,天然适配通勤、排队等碎片时间,满足新闻、社交短文等轻量阅读。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22年略有回落,但是依然保持每天70.45分钟的使用时长。近两年来,平板电脑阅读时长基本保持在每天50分钟以上,显示出用户对中等长度内容的偏好,如电子书、漫画等。阅读器的使用时长虽然相比2023年略有回落,但依然保持在每天61.62分钟,反映出专业阅读群体对于高质量电子阅读体验的追求。电脑阅读时长大幅提升,从2023年的70.16分钟增加到103.17分钟。

报告指出,深圳人“娱乐性阅读减少,人们主要通过在线课程提升技能,利用报表进行数据处理,从书房到职场,从课堂到咖啡馆,屏幕阅读渗透到生活的各种场景。”

深圳人爱买书,人均购书量多年来均名列全国首位。2024年深圳市民年纸质书购买量15.68本、电子书购买量17.03本,均实现小幅增长,折射出市民对优质阅读内容的持续投入。

从藏书量上看,深圳市民纸质图书藏书量从2023年的45.47本,激增近20本至2024年的65.2本,远超电子书增长量(增加近5本),这折射出电子书作为碎片化阅读,满足即时性知识获取,而纸质书的收藏性、仪式感与社交属性得到强化。

▲4月20日,“阅读点亮科学之光”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心书城举办。

深圳人爱读什么书?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截至2024年底,深圳共有1201个服务网点(包含879家公共图书馆、322台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体系,是名副其实的“千馆之城”。

那么,深圳人对图书馆的海量阅读资源使用情况如何?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图书馆之城”累计注册读者568.28万人,全市持证率近32%,居全国前列。2024年新增注册读者89.69万人,同比增长16.06%。

深圳人的借阅量也有了大幅提升。2024年,“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有76.75万读者借阅过实体文献,人均外借量34.18册次,再次刷新纪录。年度外借量最多的读者借阅文献2368册次。

哪些深圳人是借阅图书的“主力军”?数据显示,18至44岁读者是主力人群,整体规模显著。持证读者人数最多,为389.02万人,占持证读者总数的68.46%,居各年龄段之首;外借读者人数(49.84万人,占比64.94%)和外借册次(1619.60万册次,占比61.74%)均位列各年龄段第一。这也说明,作为青春之城的深圳,年轻人好奇心大,求知欲强,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高度敏感,而获取这些从根本上都依赖于广泛的阅读,从而也就驱动了整个城市的阅读规模、范围和水平的提升。

深圳人爱借阅哪些书?报告指出,市民读者的阅读偏好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经典名著、纪实文学、科幻小说、热播作品原著等均受到市民读者高度关注。2024年,读者通过“图书馆之城”进行OPAC关键词搜索次数高达3651.63万次,创历史新高。从图书搜索排行榜来看,“寻宝记”搜索次数达20.44万次,荣登榜首;“西游记”位居图书搜索榜第二,常年保持高热度;“我的阿勒泰”受同名热播电视剧影响热度飙升,首次冲入图书搜索榜,排名第三。从作者搜索排行榜来看,“余华”备受读者关注,搜索次数近10.17万次,位列第一,“李娟”“马伯庸”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而在图书分类外借排行榜中,文学类图书借阅量历年均遥遥领先。

什么节点深圳人阅读热情最高?数据显示,暑期(7—8月)和深圳读书月(11月)两大重要节点市民阅读热情高涨,其间日均外借量近8万册次。有趣的是,2024年图书馆馆舍借书最繁忙的时段发生变化,为17:00—17:59,此前一直是16:00—16:59。

新型阅读空间成新宠

深圳作为“爱阅之城”,从超大型书城到小书吧,从大型公共阅读空间到温馨亲切的社区阅读角,阅读空间星罗棋布,书香遍布全城。

数据显示,全市实体书店、书吧数量从2019年的193个增至2023年的239个,增长23.83%,与此同时,实体书店年进出人数从2019年990.15万激增至3206.47万,涨幅高达223.84%,远超书店书吧的增幅。这说明,线下的阅读场景仍然深受深圳人青睐。

而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商业、观光和休闲等深度融合,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推出,成为各级图书馆、书店之外重要的阅读阵地,使人们在观光、休闲中能更便捷地享受阅读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如书香型公园建设,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建成莲花山公园紫陌书吧、深圳湾公园迁鸟书吧、洪湖公园“荷·美空间”、大运公园大运书吧等公园书吧(含图书角)82个。

作为新型社区阅读空间,以“24小时为你亮着的一盏灯”为理念的百姓书房自2023年7月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读者约38.6万人次,已开展线下活动超250场,线上、线下参与活动约127.6万人次。百姓书房一楼为24小时开放的沉浸式阅读区,并设预约制自习室、时习馆及静思房,为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空间选择。其中,沉浸式阅读空间到馆人数约1.96万人,总订单量5.5万人次,人均预约时长为7小时。

▲被誉为“魔法藏书阁”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智能立体书库。

深圳如何成为爱阅之城

在推进全民阅读方面,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深圳开创了一系列“全国首次”,比如第一个推广全民阅读、开展读书月的城市,第一个提出文化立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城市,第一个建设24小时书吧的城市,第一个为阅读立法的城市,第一个建设全国新书首发中心的城市等。

2024年,深圳以全民阅读“五进”计划为抓手,构建覆盖全域的阅读服务网络,推动阅读场景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报告显示,作为核心品牌活动,第25届深圳读书月共举办339项、超2500场次活动,吸引超千万市民参与;第六届深圳书展共接待81万人次,实现销售额1546.5万元,全国新书首发中心全年推选105本新书,累计销量162万册,显示出深圳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深圳的全民阅读一直在不断超越自我,与AI时代共同进步。日前,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个人账号上发布了一条16秒的视频。视频里,一座20多米高的立体书柜抓人眼球,一套全自动智慧分拣系统正快速运转。视频文案写道:“深圳这座‘魔法图书馆’太令人震撼了!它到底是‘太空电梯’,还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呢?”这条推文发出仅几个小时,便收获了破万次播放量和大量海外网友转发。视频中展示的是深圳的文化地标建筑、深圳图书馆北馆的智能立体书库,这是国内首创的超深立体书库,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智能立体书库。书库货架高度达21.55米,总体存书量多达400万册。

2024年9月10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公布“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入围名单,深圳图书馆北馆成功入围,跻身全球四强。评审团表示:“深圳图书馆北馆是一座绝佳的阅读殿堂。图书馆毗邻深圳美术馆,与周边建筑共同构成深圳的文化地标。建筑的外立面看似简约,却几乎是三维立体的,使日光在白天流入建筑,灯光在夜晚照亮外部景观。进入图书馆,迎面而来的是环绕中庭的‘书墙’,极具视觉冲击力。深圳图书馆北馆拥有全中国乃至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智能立体书库。书库可存储400万册实体图书,如果你在图书馆预借一本书,10分钟内,书就能从地下的浩瀚书海送到你的手中。”

记者了解到,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深圳将在全国率先发起“每天息屏一小时,读书运动爱自然”倡议,鼓励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家庭设立“息屏日”,是深圳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的又一创新探索。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