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秆也能做艺术品!深圳居民在“家门口”邂逅传统文化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04-20 12:2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用非遗玩转非遗”七十二物候麦秆画技艺社区课堂在深圳罗湖东晓街道举行。

“欢迎来串门!”4月19日,“用非遗玩转非遗”七十二物候麦秆画技艺社区课堂在深圳罗湖东晓街道举行。活动通过非遗佾舞表演、麦秆画主题讲座及手工坊实践,让居民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区焕发新生机。

千年礼乐入社区会带来怎样的震撼?活动以“非遗佾舞表演”拉开序幕。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芸莘书院佾舞队带来精彩演出,将周天子祭天的国礼之舞搬进现代社区,舞者左手执籥、右手执翟,以“八佾之舞”再现中华礼仪之邦的风范。

非遗佾舞表演。

一根麦秆,如何从田间祭祀品逆袭为隋唐宫廷贡物?在非遗主题讲座环节,罗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濮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非遗导师聂亚平,讲述了千年麦秆画的传承故事。

“麦秆画始于隋朝,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聂亚平介绍道,从最初用于祭祀仪式演变为隋唐宫廷贡品,再到现代艺术载体,这项源于农耕文明的技艺,历经了十二道核心工艺淬炼。

据介绍,麦秆画除了走进社区,成为大学培训课程,还通过全球巡展,与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融合碰撞。如今,麦秆画正以纪念品、书籍和影视作品等形式,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双赢。

居民参加活动。

非遗麦秆画手工坊培训环节,罗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罗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非遗导师袁桂喜及几位助教老师,带领大家开启创作之旅。

从麦秆的选材、蒸煮、剖开,到打卷、剪贴、装裱,居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技艺精髓。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全情投入,将一根根普通麦秆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

小朋友在制作海豚主题麦秆画。

麦秆画制作完成后,几位小朋友上台分享了自己与作品的故事。有的小朋友讲述了自己和妈妈分工合作的过程,有的则介绍自己因为喜爱海豚,所以制作了以海豚为主题的作品。一位居民感慨:“没想到麦秆能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这次体验让我对非遗有了全新的认识。”

据悉,本次活动由深圳市罗湖区东晓街道办事处主办,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承办,国机集团深圳市中设实业有限公司协办,并获得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与文化创意实验室的支持,是深圳罗湖东晓街道邻里交流季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现场

主办方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情感的联结。未来将持续以非遗为纽带,推动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邂逅文明之美。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