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高频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机遇,使我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充分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从云端到生活,人工智能让沟通无国界成为可能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后,正加速从云端走向终端,以智能硬件为载体迅速融入大众的生活。
当下,随着各类大模型与智能设备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产品已悄然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用于不同场景:穿戴AI眼镜实现增强现实体验;AI玩具宠物提供情感慰藉与陪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实现自动驾驶;AI耳机则提供实时翻译功能……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市场中,一旦有现象级的人工智能终端产品问世,无疑将催生出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深圳企业“时空壶”是AI同传耳机装备领域的代表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这家专注于跨语言沟通的科技公司,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追随者到行业引领者的蜕变。
翻译设备并非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生事物,但传统产品长期面临技术瓶颈,实际的使用体验难以满足日常跨语言交流的要求。
时空壶国内市场部负责人李锋介绍,传统设备受限于单通道技术,往往采取“说一句翻一句”的方式,必须等待用户说完后才能开始翻译,严重影响沟通效率。而且,传统设备也难以支持自然地打断交流,只能“你方说罢我登场”,导致跨语言对话生硬低效,无法满足用户需要。
为了更贴近母语交流的自然方式,时空壶在底层技术上持续攻关,针对既有问题进行精准解决。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与数百位行业专家的共同探索,并在验证了200多种技术方案后,时空壶成功研发出四通道双向同传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听译与说话同步进行。
时空壶的同传耳机亮相消费电子展(CES)
从全球首款同传耳机WT2 Plus开始,时空壶同传耳机已经历了三代产品迭代,最新推出的W4Pro AI同传耳机可支持40种语言、93种口音中任意两种语言间的即时互译。语音延迟被压缩至3~5秒,准确度也提升至96%,无论是线下场景中的双人面对面对话、会议同传翻译,还是线上环境中的各类音视频软件翻译、通话同传翻译,甚至是面对严重的口音和不断切换的语种,时空壶都能应对自如,真正做到让沟通无国界。
时空壶W4Pro AI同传耳机
然而,时空壶的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时空壶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指尖大小的随身翻译机,凭借其小巧便携的设计及即插即用的创新概念,该产品在日本众筹平台上筹集了超过7000万日元,并在各大众筹平台上总筹资金额超过500万美元,创下了当年的众筹金额纪录。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销售,消费者反馈揭示了该产品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存在重大不足,导致用户订单量急剧减少,产品库存积压。面对生死存亡,时空壶痛定思痛,集中力量投入研发,攻克技术壁垒。目前,时空壶拥有全球近百项专利认证,其中37项知识产权专利,近30项技术专利,11项发明专利。据李锋介绍,当年滞销的指尖随身翻译机,部分还陈列在公司,作为公司的“纪念品”,警醒公司全体人员要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深圳发布新计划,助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迈向万亿级
3月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AI终端计划》)。
近年来,深圳针对智能终端,已经多次发布行动计划及支撑举措。例如《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操作规程》《深圳市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本次发布的《AI终端计划》,更是直接将针对范围细化聚焦到“人工智能+”中的人工智能终端。
《AI终端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含深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生态持续丰富,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在手机、计算机、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养老、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
谈及时空壶未来在深圳的发展,李锋表示,时空壶在AI同传耳机上的技术上已经做到全球领先,未来,时空壶也将进一步探索更高阶的AI翻译形态,带来更高质量、更实用的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李锋表示:“我们希望能赋予AI翻译人类情感表达的能力,在翻译语义的同时,还原说话者的情绪特征,让‘有温度的翻译’成为可能。”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