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成功完成了深圳首台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这一突破性的手术由该中心微创神经外科主任肖宏教授专家团队完成,并得到了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标志着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在儿童下肢痉挛性脑性瘫痪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被誉为“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曙光手术”。它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神经外科手术,主要针对3-15周岁下肢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选择支配目的肌肉的脊神经部分感觉神经纤维,降低病变肌肉张力,减少肌阵挛,通过神经信号的精准调控,帮助痉挛和肌张力高的孩子重获运动自由。
脑瘫痉挛的本质是大脑运动皮层受损,失去对脊髓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导致感觉神经(脊神经后根)异常活跃。这些过度兴奋的感觉神经纤维会持续向脊髓发送错误信号,引发肌肉无意识强直收缩,形成“痉挛-疼痛-畸形”的恶性循环。而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在显微镜下精确识别负责引起痉挛的感觉神经根,分离脊神经后根(感觉根)与前根(运动根),确保仅处理感觉神经,利用显微器械逐束分离。通过术中电生理监测,以0.1-1.0mA电流刺激各神经束,观察对应肌肉收缩反应,筛选出过度活跃的神经束定量切断。短期效应:切断异常神经纤维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降低,肌肉痉挛迅速缓解;长期获益:解除痉挛后,患儿可逐步通过康复训练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打破“痉挛-废用-挛缩”的病理循环,由于手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性,国内能够独立完成该手术的医疗机构为数不多。
15年求医困境:从“脚尖磨地”到“正常行走”的蜕变
来自河南商丘的小普因出生缺氧导致脑瘫,1岁多被发现行走异常,4岁时仍无法独立站立,下肢肌张力高、足尖着地、步态内翻,十余年间辗转多地康复治疗,效果始终有限。“鞋子穿不了多久就磨坏,走路像踩高跷,腿重得抬不起来。”小普姐姐说,尽管4岁时接受跟腱手术短暂改善,但近年症状反弹,行走愈发困难。
今年,小普父母通过其他康复案例了解到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的MDT诊疗模式,遂带孩子就诊。专家团队评估后,为其制定“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FSPR手术)+术后全周期康复”方案。术后,小普的小腿、大腿肌肉张力显著下降,足跟首次平稳触地,站立时躯干挺直,动态平衡能力大幅提升。“现在走路不再踮脚,步子也稳了,孩子终于能像同龄人一样‘正常走路’了。”小普姐姐说。
全周期管理:从手术到康复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针对小普的复杂病情,脑科中心主任许春旺解释,传统单一康复治疗难以解决中枢神经异常导致的肌张力过高问题,而FSPR手术是目前业界唯一被证实能系统性改善痉挛型脑瘫行走障碍的核心技术。术中通过电生理监测精准定位并离断30%-50%过度兴奋的脊神经根,如同为紧绷的肌肉“松绑”,从源头降低肌张力,纠正尖足、剪刀步等异常步态,术后一般2-3天即可明显感受到肢体放松,6-7天患儿即可下地。该术式不仅为患儿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更多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深圳华侨医院脑科中心的“脑瘫外科与康复一体化MDT模式”整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矫形外科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评估-手术-康复-随访”闭环管理。肖宏教授强调,团队汇聚北上广深知名专家,针对不同病情制定差异化方案:FSPR手术:适用于肌张力过高导致行走障碍的脑瘫患儿,尤其3-7岁黄金期干预效果最佳,大龄患者亦可通过手术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调控术:针对脑发育不全、认知语言障碍患儿,通过改善脑供血激活神经细胞,提升认知水平。
临床数据显示,该中心累计治疗脑瘫患儿6000余例,完成手术近万台,异常步态纠正率超90%,80%以上患儿术后运动功能显著提升。小普的案例印证了大龄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康复一体化”联合治疗的可行性。
呼吁早诊早治:构建全生命周期脑瘫防治网络
“脑瘫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在6岁前,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避免关节畸形与肌肉萎缩。”许春旺提醒,许多家庭因依赖单一康复或错过手术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未来,医院将推广MDT模式,联合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早期筛查网络,并提供术后1周、1个月、半年等全周期随访,动态调整康复方案,确保治疗连贯性。
深圳首例FSPR手术的开展,彰显了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华侨医院在小儿神经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技术实力,标志着深圳在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