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在校大学生携笔从戎,他们这样说……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通讯员 李成武
03-19 17:24
收录于专题:国防特报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8岁的职院大一生文健炜,23岁的专升本在校生王庆明,今年春季他们一同报名应征入伍。他们的父辈都是深圳本地人,家庭都有着浓厚的军人情结。他们有着怎样的应征故事?在父母眼中是怎样的人?3月14日至16日,记者面对面采访了两位青年的父母,并在他们役前训练的间隙线上采访了他们。谈起应征感受,他们都说既难忘又紧张。

时隔24年,接力父亲应征从军

“当我怀揣着满腔的热血与期待,踏上应征的征程,这段经历就如同一场意义非凡的人生冒险,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记。”18岁的文健炜这样记述自己应征入伍的感受,他说从最初报名开始,经过体检、心理测试,再到体能训练,应征的每一步都紧张而有序,是对他身心素质的一次考验和提升。

文健炜和父亲

生活中的文健炜

文健炜是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学的计算机专业,从小在松岗街道东方水围村长大。“他喜欢打篮球,玩电脑,也喜欢听军人的故事。”文健炜父亲说,“我和他舅舅都是军人,我是2001年的兵,在甘肃大戈壁上,他舅舅参加过抗洪抢险,我们经常给他讲当兵时候的故事。”

3月13日晚,宝安区举办2025年春季入伍新兵欢送晚会。入伍前的训练有苦也有甜,文健炜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各自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不同,但都有一种默契和共鸣。“我们一起分享应征的经历、交流彼此的心得,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这种真挚的友谊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他挺孝顺的,小时候会做手工小礼物送给我,母亲节他做过纸折花送我,长大了后,就会用零花钱去买蛋糕给我过生日。”文健炜母亲说起儿子很欣慰,从初中时就在社区做志愿服务,跟同学也相处得很好,独立性也不错,会自己煮饭做菜,有时不会做的菜,就跟外婆学。

“应征让我学会了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让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性和责任的担当。”文健炜说,他将不负父母的期望,去追寻心中的绿色梦想。

坚定信念赴军营,三次应征终圆梦

王庆明今年23岁,是一名专升本在校生。“这是我孩子第三次应征了,好事多磨,终于圆了孩子的心愿。”3月14日,在去宝安区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看孩子王庆明前,王小琴说。

王庆明自己也说,在等待应征体检结果的日子,心情忐忑。当得知顺利通过体检时,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想象着自己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模样。

“孩子比较正能量,从中学开始就做志愿服务,也乐于助人。”王小琴说,有一次,王庆明突然打电话给王小琴让她转点钱,问起原因才知道,是他同学打篮球时受伤了,他把同学送到医院急诊。

王庆明和父母、妹妹合影

生活中的王庆明

王庆明从小在深圳长大,从小学到中学,父母都鼓励他自荐当班上的劳动委员,“这样他会和同学一起多参与劳动”。到大学,他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假期就找公司实习做业务助理。

问起孩子从军的心愿,王小琴说,“我叔叔曾在海军服役,我常跟他讲叔叔当兵的故事”,去年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又是好朋友应征入伍时,他跟我讲也想去当兵。

“长跑、俯卧撑这些看似简单的体能项目,不断挑战着我的身体,每当疲惫不堪想要停下时,我都会想起那些在边疆站岗放哨的战士。役前训练让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学会了用毅力去克服障碍。”王庆明说。

训练开放日当天,去年入伍的同学的妈妈也赶来看他。有了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关爱,王庆明更坚定了意志,“我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更明白了作为一名军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 通讯员 李成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