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分,黔贵大地一派生机盎然。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调研,走访黎平县肇兴侗寨。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后,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总书记为何关注这个少数民族村寨,行程之中释放哪些重要信息?《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01
两会后首次考察 这些背景值得关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
全国两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远赴2000公里外的黔东南,开启两会之后首次考察。
肇兴侗寨航拍。(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来到贵州。
2015年6月,总书记前往遵义、贵阳和贵安新区,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考察。其间,他还专门主持召开了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2021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在毕节、贵阳等地考察调研。他对贵州提出“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春日的肇兴侗寨,油菜花竞相绽放。(总台央视记者程铖拍摄)
面对这方水土这方人,总书记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从前两次到贵州实地考察,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期间两次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讨论,总书记多次强调,贵州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这一次,再到贵州,总书记有始终不变的牵挂,有一以贯之的关心。
寨门处,乡亲们身着传统服饰,唱起侗族大歌,欢迎远方的来客。(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02
走进千年侗寨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当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第一站,走进位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段的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有居民1273户、5261人,其中侗族人口5184人,占比98.5%,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
2018年春晚的黔东南分会场,就设在肇兴侗寨。图为侗族大歌表演。(总台央视记者李炜拍摄)
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在村寨里集中呈现。这里既有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化,也有以吉尼斯世界纪录——侗族最大的鼓楼群为代表的建筑文化,还有以侗族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等。
在这里,总书记重点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
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共有56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在内的18个世居民族,共同构成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36%,这一占比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前列。
银饰是侗族妇女的重要装饰。图为展示中心内的银冠。(总台央视记者鄂介甫拍摄)
2021年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就走进了以苗族为主的化屋村。当时,总书记实地了解了当地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这次在肇兴侗寨,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
展示中心内的地坪花桥模型。(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总书记这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传递出新时代新征程对于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释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明信号。
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03
探访美丽村落 谱写乡村振兴之歌
每次到贵州,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行程之中,始终贯穿着对脱贫工作及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对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牵挂。
2015年,总书记去往遵义县花茂村。在这个脱贫致富成效显著的村庄里,他告诉乡亲们,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2021年,总书记走进苗寨化屋村,指出“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要求“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
产业基地内,各类特色工艺品展示。(总台央视记者丁欣拍摄)
今年春耕时节,总书记又一次走进贵州农村,一项重要的安排,就是看看乡亲们过得怎么样,实地了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
近年来,肇兴侗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00多家,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3.8%;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同比增长12.3%。
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五座鼓楼分别取名“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图中为信团鼓楼。(总台央视记者陆泓宇拍摄)
在村寨的信团鼓楼,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共话乡村全面振兴。
总书记说,从你们的讲述、你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村寨这些年欣欣向荣。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到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书记始终指引着黔山秀水谱写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新篇章。
当地的梯田。(总台央视记者范凯拍摄)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花茂村考察时,留下一段经典论断:“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如今,这样的评判标准,依然是三农工作的准绳。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00:11
9月24日,1000多名深圳中学生在“桦加沙”台风袭粤前夕抵达长沙铜官窑,充分利用了台风假期进行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读特小记者# #台风预报员挑战#
00:05
百度智能云“AI创投加速计划”首站落地深圳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