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有数 | DeepSeek推高AI热潮,人工智能行业成求职者奔赴高地

读特新闻记者 谢小蕾/文 谢丰圳/图
02-28 18:56
收录于专题:圳学习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招季,随着2025年春节DeepSeek在国内掀起AI热潮,人工智能行业无疑成为今年春招季当仁不让的“C位”。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招季,随着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在国内掀起AI热潮,人工智能无疑成为今年春招季当仁不让的“C位”。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达33.4%,位居行业榜第一

今年春招季人工智能行业招聘有哪些特点?哪些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最旺盛?

01

人工智能行业人才供给增加三成

近年来,随着各大公司对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投入持续增加,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量攀升。《2024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7800亿元,同比增长30%,算法工程师、大模型训练师、AI伦理专家等岗位供需比高达1:10。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达33.4%,位居行业第一;人工智能工程师以69.6%的求职增速位居职业榜榜首。这印证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内AI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崛起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人工智能人才与企业正在双向奔赴。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5新春开工首周人才供需趋势洞察》显示,今年春招季人工智能岗位呈现出“量价齐升”的趋势。从新发职位行业增长来看,学术/科研、物联网、人工智能位居行业前三,较2024年年开工首周同比增长51.48%、34.10%和18.25%。

从招聘薪资来看,人工智能行业的高薪区间岗位比重较高,20万以上年薪的岗位占比最高,为58.19%;50万以上年薪岗位占比13.35%,远远超出岗位增长前三的其他两个行业。由此可见,高薪岗位众多是人工智能行业成为招聘市场热门选择的原因之一。

然而,要想成为企业争抢的人才绝非易事,高学历、项目经验、竞赛获奖或论文发表等要求大多是硬性条件。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与社会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2024中国人工智能岗位招聘研究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岗位对求职者的学历和经验要求均较高

学历方面,要求硕博学历的岗位占比为9.1%,其中硕士学历需求8.16%,博士需求0.94%。这说明了人工智能行业作为高科技属性极强的领域,其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对求职者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本科以下学历的人工智能岗位占比为34.04%,超过了三分之一,说明技本教育背景的人才在AI领域同样有较大的需求。

经验方面,人工智能岗位在不同经验层次上的需求出现较大的差异。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岗位占比接近五成。这类人工智能人才往往具有一定的行业工作经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更易受到企业的青睐。而要求1-3年经验的岗位占30.16%,这反映出了行业对初级人才也有较大的需求。

02

传统行业“召唤”数智人才

除了人工智能行业,近年来,华为、字节跳动、宇树科技、哔哩哔哩、阿里巴巴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也对人工智能技术人才求贤若渴,纷纷发布薪资待遇可观的岗位招聘信息。

2月27日,阿里巴巴正式开启春季2026届实习生招聘,开放超过3000个岗位,其中与AI相关的岗位占比近5成。部分业务部门AI类岗位占比更高,高德占比约65%,阿里云超过80%。

那么,哪些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最旺盛?猎聘研究院数据《2025 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以下简称“猎聘《报告》”)表明,近一年需求最旺盛的行业为互联网,吸纳了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行业则紧随其后。

而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之下,众多传统行业也催生新需求,开辟了新的就业空间,急需人工智能技术人才。《2024中国人工智能岗位招聘研究报告》显示,人力资源、制造业、咨询服务等传统行业均进入了2024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岗位招聘比例最高的行业前五。

此外,据猎聘《报告》统计,近一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城市群占比前三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分别占40.11%、22%和22%;具体到城市,排名前三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分别占21.17%、20.54%和16.42%。因此,无论是从城市群,还是从具体城市的分布来看,经济越发达、产业越集聚的区域,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就越高。

深圳近日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截至2月23日,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其中,深圳在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上有比较好的成果,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位居通用大模型前列;深圳机器人“天团”也已崭露头角,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同时,汇聚了乐聚、众擎、逐际动力、优必选等整机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

03

人工智能人才正“喷薄而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AI深度应用、企业“抢”人的背后,人才供需仍存在“错位”矛盾。猎聘《报告》显示,今年1月,猎聘平台AI技术整体人才紧缺指数(TSI)达到了3.24,意味着人才市场处于高度供不应求的态势(TSI>1即表示人才供不应求)。麦肯锡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达到400万。

事实上,从人才培养端上看,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数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对2019年-2024年全国本科普通批次招生计划的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本科普通批次人工智能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1282人,到2024年则达到了43333人。

数字的背后是国内高校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布局。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同一年,以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领头的35所高等院校率先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学校。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共有532所普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占到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40.67%。

从数据上来看,人工智能专业新增高校的数量在2019年达到峰值,随后几年呈现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专业走向“下坡路”,而是随着学科布局日趋饱和,新一轮的资源整合正浮上台面,同时高校正不断思考人才培养如何跟上市场需求。

2024年4月和11月,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两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共计50个案例,其中有43个都来自985和211高校。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将重点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核心能力,使其全面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应用。同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叉应用能力,鼓励他们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基础科学、医学、机器人、金融、商务、管理以及社会等多个关键领域,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行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人才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尽管高薪和广阔的职业前景吸引了众多求职者,但成为合格的人工智能人才,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面对未来巨大的人才缺口,高校和企业需要紧密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市场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求职者也应理性看待行业的高薪诱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2025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第一期)》、经济参考报、北京人才市场报、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与社会金融研究中心《2024中国人工智能岗位招聘研究报告》、猎聘研究院《2025 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21世纪财经、央视财经、网易数读、软科等。

编辑 周洁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铃佳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谢小蕾/文 谢丰圳/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