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全市功能区声环境夜间达标率由75%提升至96.2%,区域昼间声环境平均等效声级下降至54.7分贝,道路交通噪声昼间等效声级下降至69.3分贝。”记者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随着《深圳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顺利收官,三年治噪行动的50项任务已全部完成,城市声环境质量呈现全局性改善,深圳向市民交出了一份向“宁”致“静”的满意答卷。
搭建噪声治理“四梁八柱”,筑牢“宁静城市”根基
行动开展以来,深圳注重噪声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等噪声治理顶层设计,为长效治理提供坚实保障。三年来,深圳启动《深圳经济特区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先后开展《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交通公用设施养护技术规程》《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等11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发布了《深圳市既有建筑外窗隔声改造技术指引》《噪声污染防治专篇编制要点》等4项技术指引文件,深圳市噪声治理“1+N”法规标准体系基本搭建,噪声治理有章可循。在法规标准体系指导下,深圳各部门先后印发涉噪声文件政策、行动方案20余项。
为强化规划源头噪声防控,深圳创新实施了噪声专篇制度,有效提升了噪声敏感建筑物规划层面降噪防噪能力,累计指导31个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明确各类降噪措施,初步建立起“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噪声控制机制,打通了噪声治理的任督二脉。
2023年底,深圳市印发了全国首个宁静城市建设规划,从攻坚破局到提质增效,在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全链条、系统性谋划了下阶段深圳宁静城市建设工作,针对性地提出100项规划任务、27条重要政策和72项重点项目。
“分类治理+靶向施策”,提升问题化解精准度
攻坚三年,深圳聚焦交通、施工、社会生活和工业噪声等重点领域开展多轮专项治理行动,精准施策,成效显著。交通噪声治理方面,聚焦偶发噪声扰民问题,试点安装建设违禁鸣笛自动抓拍设备,累计查处乱鸣喇叭3.8万宗,累计修复破损路面55万处,整治井盖松动、减速带、桥梁搭板沉降等问题3.1万处。聚焦重点区域,深圳机场实施全国首例减噪起飞程序,有效减轻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全市1750余公里高快速路和主干道铺设沥青混凝土低噪路面,大幅降低了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累计完成220余处道路声屏障和6条轨道交通声屏障建设。
建筑施工噪声治理方面,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手段,累计应用视频监控检查工地6.9万余家次,迭代升级“远程喊停”3.0版,全市累计安装远程喊停设备500余套,建筑施工科技管控能力大幅提升。为营造主动降噪的良好氛围,深圳连续两年开展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优秀项目征集活动,累计评选优秀项目21个,基坑气膜、新型隔声材料、封闭式施工等一大批典型经验得到推广。同时,深圳还坚持监管和服务紧密结合,邀请专家为工地讲授“开工第一课”,提升工地降噪能力,三年累计组织施工噪声防治培训会、专家现场指导1059次,全市“八个必须”噪声防治要求抽查合格率提升至83%。
社会生活噪声治理方面,全力推广定向扬声技术应用,全市已在公园、学校、酒吧经营等场景累计应用定向音响设备450余台。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全市超过400个社区出台文件规范和引导广场舞,540余个公园开展广场舞噪声常态化劝导行动,420余个社区将噪声纠纷纳入基层(社区)调解范畴。重视群众“家门口”的噪声问题化解,城管部门将环卫作业和设施运行产生的噪声纳入环卫作业问题负面清单要求,督促垃圾站等环卫设施规范运行、减轻环卫设施邻避影响。累计教育劝导、整治占道乱摆卖、超门店经营市容秩序问题400万余宗次,着力减少经营活动伴生噪声。深圳还深入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工作,实施小单元声环境综合管控,让宁静宜居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标准
工业噪声治理方面,将工业噪声全面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累计共核发385张工业噪声相关排污许可证。率先将工业噪声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工业噪声长治久安,三年来,环境信访平台工业噪声信访量下降了54.9%。
“科技赋能+协同共治”,汇聚噪声治理合力
为了让在噪声治理“看得见”,深圳构建了国内最大的CIM三维实景噪声地图,地图融合智能模型算法、交通动态数据以及噪声自动监测数据等,实现了噪声地图的动态更新。开发规划评估、溯源分析等功能,与规划部门共享数据,实现交通噪声污染评估、施工噪声智能防控等多场景应用,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深圳在噪声地图技术研发上的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强化噪声地图监测基础能力,深圳还在建设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将声源识别、烦恼度等先进指标纳入建设范畴,不断健全主客观相结合的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同时,深圳还积极推动噪声治理领域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支持“高效率低噪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开发新型低噪声技术,有效降低飞行器的噪声污染,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深圳还支持“城市路面降噪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职业性噪声对接触者代谢组的影响及其在噪声性听力损失中的作用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噪声防护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12月14日,《深圳市噪声分类管理名录》正式印发,明确了各种噪声情形的行业管理部门,不断整合噪声治理力量,通过“利剑行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各部门累计召开协调会508次、开展社会生活噪声联合执法534次、组织建筑施工噪声联合执法295次、“绿色护考”行动47次,有力整治了重点领域噪声扰民问题。此外,生态环境、公安、住建、城管、文体等部门专项开展广场舞扰民治理和校园音响设备更新改造行动,有序化解广场舞、校园广播噪声扰民这两大社会热点问题。同时,深圳还通过将噪声违法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范畴、文明施工等方式,不断丰富噪声违法惩戒手段,提升违法成本。
三年来,深圳静境智能声学、三元环境、杭州爱华、珠海高凌等企业积极投身城市噪声治理,为深圳噪声治理提供定向扬声、建筑隔声等先进技术。深圳人才安居集团、特区建工、深铁集团、环水集团等市属国企不断强化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累计使用低噪声设备工艺797种,共计投入防治资金达2.58亿元。
“美丽深圳”建设宁静不可或缺,深圳城市噪声治理的每一步都诠释着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担当。下一步,深圳将迈上深化宁静城市建设新台阶,聚焦声环境全局性改善和个体感受之间存在温差的问题,以更高的标准巩固和拓展治理成效,守护市民享受“宁静”的权利,让城市的繁华与居家的静谧相得益彰。
编辑 李斌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李璐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