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故事也能拍成短剧!委员建言用“微短剧+千行百业”向世界传递深圳精神|委员声音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02-26 08:40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作为扎根深圳十余年的文化从业者,孙莉莉对这座城市充满信心。她认为,深圳兼具“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双重优势。

“未来的文化竞争,不仅是技术比拼,更是价值观与创意的较量。”2月24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中汇影视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红树林基金会联合发起人副理事长孙莉莉接受读特新闻记者专访时,分享了自己对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观点。

深圳文化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她认为,以“微短剧+”激活千行百业,以AI赋能创新表达,这座年轻的城市或将开辟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径。

“微短剧+千行百业”,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近年来,短视频以其短小精炼、传播高效等特点迅速崛起。公开数据显示,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突破500亿,超越传统电影票房,成为大众内容消费的主流形式。孙莉莉认为,深圳在过去45年中,积累了很多文化素材。

“一提起深圳,大家可能就会思考,这座城市有什么标签?”她举例说道,比如“科技之城”,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企业的成长故事,构筑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基因。然而,如何将这些素材转化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作品,仍是亟待突破的课题。

基于此,孙莉莉提出推动深圳“微短剧+”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提案,主张将微短剧与深圳千行百业的实践深度结合。比如“微短剧+品牌”。以企业创新创业故事为核心,打造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力的内容,通过品牌故事激励年轻人成长。而“微短剧+科技”将依托深圳科技优势,探索虚拟拍摄、AI生成等技术创新,以降低制作成本、提升内容质感。

还有打造“微短剧+文旅”,选取华侨城、蛇口海上世界、莲花山公园等深圳特色文旅资源,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创作系列微短剧,让游客在观剧时感受深圳的城市魅力。

孙莉莉认为,这种融合不仅能推动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更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世界传递深圳精神。

孙莉莉

AI技术如何重构短视频创作生态?

当前,生成式AI工具不断涌现,对短视频行业有何影响?孙莉莉从短视频创作、制作以及发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用AI工具配合创作一个剧本,能大大缩短创作周期,这是乐观的方面。”孙莉莉进一步解释道,在内容创作方面,AI工具能通过分析海量影视数据提炼叙事规律,快速生成剧本框架、优化创意,辅助编剧突破传统创作模式。

这个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闹”得风生水起,成为又一部现象级佳作。孙莉莉表示,自己看完也深受震撼。“在这部电影中,AI技术支持下的视觉呈现已接近国际水准,突破了传统影视工业的资本与技术壁垒。”她认为,随着AI时代的到来,“小成本大制作”成为可能。

在影视发行方面,孙莉莉提到,大数据与AI结合可实现精准营销。例如,宠物题材电影通过AI定位养宠人群,优化票务投放效率,从而降低宣发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AI的普及也会带来内容同质化、创作趋同等隐忧。孙莉莉指出,内容创作上若过度依赖标准化模板,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更需强化人文思考。”作为扎根深圳十余年的文化从业者,孙莉莉对这座城市充满信心。她认为,深圳兼具“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双重优势。一方面,AI、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内容生产提供了全球领先的工具;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积淀的奋斗精神与多元文化土壤,更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