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全球市场,深圳“鹦鹉芯片”背后的硬核故事

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文/图
02-14 14:15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有一条名为“5th RISC”的“路”。

在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有一条名为“5th RISC”的“路”。这是由睿思芯科(深圳)技术有限公司设置的装饰路牌。

在计算机界,“RISC”可谓大名鼎鼎,基于其建立的免费、开放的指令集架构RISC-V的开源模式,能大幅降低芯片设计的周期和成本。2月11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之走进深圳人工智能企业”采访活动走进睿思芯科,探访这位“芯片先锋”。

剪辑:王晓林

等待最满意的“鹦鹉芯片”

从“5th RISC”路牌出发,往前几步就到了睿思芯科。走进公司,三幅鹦鹉的卡通图引人注目。公司创始人、CEO谭章熹表示,每一幅图都对应着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芯片。不仅如此,公司的logo也是一只鹦鹉。“我曾经不小心把自己养的宠物鹦鹉弄丢了,所以有种特别的情怀。等以后研发出最满意的芯片,我要用那只鹦鹉的名字来命名。”他介绍道。

睿思芯科以鹦鹉的名字为公司推出的每一款芯片命名并附上卡通图片。

如此感性思维的谭章熹,是理工科博士出身。

师从2017年图灵奖得主、RISC-V指令架构开创者David Patterson教授,谭章熹是RISC-V原创项目组核心成员之一。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期间,他深度参与了RISC-V的孵化成长过程。

据悉,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团队于 2010 年设计。凭借开源、架构简单、模块化等优势,RISC-V迅速崛起,打破了X86和Arm架构的双寡头格局。众多小公司和初创企业借助RISC-V指令集大幅降低芯片设计的周期和成本。伴随物联网、5G 通信等技术的兴起,为 RISC-V落地应用打开了广阔的新空间。

“要做真正有影响力的事,还得自己创业。”意识到这一点,2018年,谭章熹回国并在深圳成立了睿思芯科,这也是中国最早做RISC-V指令集芯片的公司之一。成立之初,这个年轻团队一度面临从零开始的难题,从技术、人才到市场,都得靠自己摸索。

谭章熹表示,选择深圳不是偶然。在他看来,深圳所在的大湾区的创新资源与硅谷十分接近。睿思芯科当初要在香港设立子公司,需办理境外直接投资(ODI)备案,这个申办过程在别的地方需要三到九个月,但在前海20天就批了下来。

如此高效的创新热土,给了团队极大信心。经过7年耕耘,如今公司已研发出多款高能效、高性能的处理器产品,并与世界500强中的多家芯片核心头部厂商合作落地,为其提供IP授权和SoC定制化开发合作。

睿思芯科推出的一款芯片对应的卡通图

每年推出一款自研芯片

今年除夕夜,谭章熹和核心研发团队在楼下吃了顿年夜饭,便赶回公司继续讨论芯片的点亮,不知不觉到了凌晨一点多。“做半导体很辛苦”,刚入行时他便有了这个清醒认知。在国外曾与多位顶级科学家共事,他发现自己见过的最聪明的人,同时也是最努力的。

“无论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passion所在。”在这个信念的激励下,怀着对半导体行业的极大热情,谭章熹几年如一日地在创新上下功夫。如今,公司保持着每年推出一款芯片的节奏,这样的节奏对初创公司来说已属难得。

“每一行代码都是在中国,由中国工程师敲出来的。”睿思芯科的宣传册上有这么一句话。

“算力这个赛道很热闹,供应链上的风险很大,新质生产力的架构创新迫在眉睫。”谭章熹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睿思芯科在RISC-V架构的高性能处理器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尤其在RISC-V架构的高性能处理器研发、芯片互联技术及服务器级CPU设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据统计,睿思芯科在芯片互联领域布局了多项专利,拥有37项RISC-V领域发明专利,涵盖超标量向量融合架构、异构互联技术、动态功耗管理等核心领域。

目前,睿思芯科正在推进服务器级CPU研发。通过从指令集、编译器到芯片封装的软硬件全栈自主化,打造全国首个完全基于RISC-V的高性能服务器芯片生态闭环。与此同时,睿思芯科还借鉴软件开发中的开源理念,将其引入硬件开发中,开创了硬件开发的迭代模式。

2024年,睿思芯科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