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县域经济的重点,是把粤港澳大湾区好的做法、好的要素资源、好的制度设计方法去进行延伸、互相配合。”2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正河在2025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制度设计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资源,而这正是广东的优势。
“县域经济是一个有地域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以及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区域经济。”张正河认为,发展区域经济,应当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挖掘优势。“要遵循的原则是,既要有当地的种种‘硬资源’,如森林、草地、平原、气候、金银铜铁、良好的交通区位等,也要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尊重企业家的政府和政策等此类‘软资源’。”他说。
张正河认为,广东凭借良好的制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在制度设计方面,他提到,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基层干部发挥良好作用,如设计合理的晋升制度,保障大家有合理的经济收入等。广东应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权利和资源,设计出适合本地发展的优秀制度方案,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将要素、资源和制度设计方法向下传递的条件和能力。“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张正河谈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破解人、地、钱难题的关键,就在于有带头人、“领头雁”,需由人才带领,形成产业公司和产业链,以先进发展思路和计划将村庄串联起来。而当形成一个乡村或县域的主导产业,农民与企业结合,便能够与大湾区消费市场建立联系,从而逐渐加强粤东西北的关联。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张正河强调,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关键一环,在促进城乡融合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据悉,广东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高于全省增速(3.5%),57个县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罗东在该论坛上指出,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创新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各项工作抓得紧,政策措施落得细。两年来,广东布局建设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成10个千亿级、20个数百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
此外,记者在该论坛上了解到,2025年,珠三角6市将新投入专项帮扶资金不低于65亿元,其中市级帮扶资金每个市不低于2.2亿元,县级帮扶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12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合计完成超5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以上,协助被帮扶方新引进项目超350个,高质量共建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和“反向飞地”。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