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传家
修身立世
朗诵者:朱文如
——坪山区坑梓街道居民
家 训
骏马骑行各出疆
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
晨昏需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
二七男儿共炽昌
平湖刘氏家训.mp3来自廉洁坪山00:0000:37
刘氏宗祠
又称“德馨堂”,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大围古村,隐匿在一处不起眼的民居内。穿过弯曲的弄堂,赫然看到端端正正的德馨堂。德馨堂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两天井,是座典型的单体广府式建筑,正门额匾上有“刘氏宗祠德馨堂”7 个大字,左右挂有“德培兰桂 馨荐蘋蘩”藏头楹联。堂内飞檐斗拱,装饰着各种人物花鸟雕刻,寓意深刻,十分写意。
平湖出了四位举人贡生世代崇文重教
平湖刘氏是平湖原居民第一大姓,属广府民系。据族谱记载,刘氏祖先最早从河北保定刘地迁到河南偃师,再到江苏、江西,宋元时期到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至东莞,明代早期从东莞再到平湖。平湖刘氏以《广传公教子诗》为家训,勉励后人不忘祖先,传承家风。现在平湖刘氏已经传到第 36 代,粗略估计有一万多人,加上海外的共两万多。德馨堂门口有 4 个旗杆墩,为刘氏先祖插功名柱所用。据刘氏第 31 代后人刘旦华介绍,在科举时代,刘氏家族一旦有人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族人就会将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混合起来,砌成一个四方形的石墩,上留能插一根旗杆的圆孔,同时刻以功名者事迹。刘氏一族是书香世家,家族曾出过一个文举人、一个武举人。至今,在省港地区还流传着“父子岁贡”的美谈,这对“父子”便是刘旦华的祖父与曾祖父。刘旦华的曾祖父是清朝岁贡生,祖父刘彭龄是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生。刘彭龄也是省港地区文化名人,担任平湖第一所学校纪劬劳学校的首任校长。在平湖期间,他还与 20 多位省港文人成立了桐山诗社,用诗文倡导自由平等大同,寻求民族的出路。现在中山大学、香港大学还能看到他们的作品。
◎平湖老墟
族人心怀家国,投资回馈故乡
刘氏扎根平湖 600 年来,涌现了不少仁人志士。如清代九万将军,镇守盐田海域,与倭寇、海贼斗争,英勇善战多次立功,得到清廷重赏,功授“明威将军”。“平湖之光”刘铸伯,香港华商总会会长、爱国实业家、慈善家。出生于平湖,成长于香港,有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在香港殖民地初期积极参与华人事务,是推动华人直接参与香港管治的先驱,也是推动深圳近代化的先锋。在内地与香港往来史上,曾有“刘铸伯的面,霍英东的钱”一说。他积极致力于回馈桑梓、建设平湖,以修建广九铁路为契机,投资建设了平湖火车站、平湖墟、念妇贤医院和纪劬劳学校等一系列近代化设施,使平湖由一个穷乡僻壤一跃而成近代城镇,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题“乐善好施”牌匾。如今,纪劬劳学校和念妇贤医院已被列为龙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旧物古迹,见证着平湖刘氏厚重的历史,也时刻提醒刘氏子孙不忘祖先教诲,传承良好家风。
筹建文化博物馆,传承良好家风家训
刘旦华介绍,在平湖松柏围那边有个藜映堂,里面有一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源自西汉刘向,意思是上学可以治愚,使人变得聪明。在他小时候,不管条件多艰难,父亲都会为他争取学习的机会。1952 年,刘旦华的父亲刘仲德筹建平湖中学并担任校长,经常去香港召集刘氏乡亲捐赠物资支援学校建设,先后筹集到了拖拉机,抽水机,医院救护车和学校设备等。回忆起父亲的言传身教,刘旦华至今感慨万分。在他六七岁的时候,巷子里的牛跑到家里拉了两堆粪,母亲唤他去收粪,他没有理睬。父亲刘仲德拿着簸箕便自己去捡,恰巧有乡亲经过,一脸惊奇地问:“校长,捡牛粪啊?”“是啊,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给儿时的刘旦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后,想起父亲那次望他的眼神,即使再苦再难的工作,他都有勇气面对。“平湖刘氏一族有三间祠堂,后因战乱,只有德馨堂保存完好。”刘旦华表示,他想借刘氏宗祠修缮的契机,将家规家训等“搬”进祠堂,将围屋建设成文化博物馆,展示平湖的旧时风貌,让后人知道平湖刘氏一族的来源,更好地弘扬家风。
扫二维码观看视频
专家点评
在龙岗本地的原住民中,平湖刘氏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支。在众多的刘氏家训中,“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给后世影响最大。平湖刘氏是书香门第,祖上出过四位举人贡生,不少后人都从事教育事业,他们认为读书修身很重要,可以治愈思想上的愚昧。刘氏一族以《广传公教子诗》为家训,“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告诫子孙不管去哪里,都要谨记祖先训导,把良好的家规家训作为处事做人的原则。 九万将军保卫盐田海域,华商领袖刘铸伯资助家乡建设,刘彭龄与刘仲德先后担任纪劬劳学校校长等,都是刘氏良好家风的典范。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历史学博士 苏勇
(来源:廉洁坪山 )
编辑 彭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