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医院徐正磊:突破内镜技术,为患者撑开“生命通道”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文 王司微/图、视频
01-23 16:4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月均200台手术!团队首创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

“25分钟手术,3天出院!”市民李先生因胃底一颗直径约15mm的间质瘤而心情沉重,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徐正磊采用其所在团队首创的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仅用25分钟完成手术,李先生术后1小时便能下床活动。这项高效且创新的技术,正是徐正磊及其手术团队多年研发的成果之一。

迄今为止,该团队已研发出8项内镜创新治疗技术,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此外,另有4项技术正在紧密研发中。除了医者,徐正磊还身兼教师、科普达人等多重身份。近日,徐正磊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医者疗身,师者塑魂,能同时承担此二任,我倍感荣耀。”

左二为徐正磊。

月均200台手术!首创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

早上8点,徐正磊准时开启一天的工作。交接班、查房、执行内镜检查与治疗……这些已成为他二十余年医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如今,他每月平均要操刀完成200余台手术。于他而言,医学不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业学科,更牵涉到心理、社会学等广泛领域。

在繁忙的诊疗之外,徐正磊始终在思考如何打破技术壁垒,为患者减轻病痛。他向记者透露,日本在内镜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国内的内镜诊疗技术也在迅猛发展。例如,国内现已推广的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ERAT)技术,能够通过内镜经肠道直达阑尾腔,进行疏通和取石操作,无需开刀即可治愈阑尾炎,患者术后1小时便可进食并下床活动。

徐正磊在科研与实践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据悉,他与手术团队共同研发的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其研究成果已于2022年刊登于《Cancer Medicine》(《癌症医学》)杂志。同年11月,他受邀在第十五届世界癌症大会(WCC-2023 Japan)上分享这项新技术。时至2024年7月,该技术已在徐正磊所在的消化内科成功应用于1100余例胃小间质瘤患者的治疗。

患者李先生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他的胃底部长有一个直径约15mm的间质瘤。通过采用内镜下“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整个手术过程仅耗时25分钟,麻醉时间极短,且术中出血量仅约1ml。术后1小时,李先生便能下床走动,次日便可进食全流质食物,并在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经过两年的术后随访,李先生的间质瘤未见复发。

谈及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徐正磊介绍道,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新技术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不相上下,但手术时间平均缩短约40%,住院时间也减少了2天,患者的住院费用更是平均降低约4500元。对于医生而言,该技术操作简便,减少了医疗器械的使用,同时内镜治疗医生也能更快掌握和应用。

图为徐正磊接受读特新闻采访。

两大“法宝”:应急预案与多学科协作

回顾自己的多年职业生涯,徐正磊特别强调了应急预案以及多学科协作的重要。

他举例说道,曾有一位吴先生因肝硬化导致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发大出血。尽管尝试了药物治疗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但效果均不佳。在紧急进行胃镜检查时,由于胃腔内充满血液和血凝块,无法准确定位出血点。更为棘手的是,吴先生肝功能衰竭,无法承受外科手术的打击。

面对这一棘手情况,徐正磊及其团队迅速调整策略,采用超声内镜对胃底曲张静脉进行精准穿刺,并注射组织黏合剂,最终完成止血。“自2008年至今,我们医疗组未发生一例因肝硬化导致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死亡的事件。”这一结果让徐正磊深刻认识到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谈及多学科协作,徐正磊分享了另一个颇为惊险的案例。68岁的王阿婆因误吞鱼刺前来就医。CT检查显示,鱼刺已刺穿食管并扎在主动脉上,此时若直接拔除鱼刺,极有可能引发主动脉穿孔大出血,危及生命。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徐正磊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科主任郑奇军合作。郑奇军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在主动脉被扎处预先放置血管支架;而徐正磊则在内镜下小心拔除鱼刺。当鲜血涌出时,介入造影证实主动脉已被扎破,郑奇军立即释放血管支架压迫并遮盖破口,出血随即停止。这场多学科协作的手术挽救了王阿婆的生命。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徐正磊的职业生涯中数不胜数。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不断研究探索新技术项目。例如,他们开发的内镜黏膜下吸引切除术(ESSR)用于治疗胃黏膜下肿物。据介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122例患者,相较于“葫芦型”结扎后切除术,其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治疗及住院时间更短,平均住院为3至4天。此外,团队还开展了内镜下套扎法治疗小肠血管畸形出血、内牵引法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等创新技术项目。

图为徐正磊。

医者、教师、科普达人,多重“隐藏身份”待解锁

除了医者的身份,徐正磊还兼具博士后指导老师、大学教授等多重角色。于他而言,医疗、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整体。谈及自己师者的角色,他感慨道:“作为老师,我希望将所有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学生们,更盼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从我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少走弯路,更顺利地成长为优秀的医生。”

在徐正磊看来,作为教师,传授医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点燃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因此,他总是乐于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人生教训以及从医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经验”一词时常被他提及。他回忆起近期为规培全科医学生讲授急性胰腺炎一课,当学生提出“全科或社区医生鲜少遇到此类重症”时,他耐心纠正了这种片面且消极的观点。

“医学之路永无止境,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他解释道,许多疾病的初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如胰腺炎的腹痛可能与普通腹痛无异,但若不及时诊断,便可能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医生需要具备对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能力。

在不断提升医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徐正磊还化身“科普达人”。2024年,他参与了深圳健康科普案例评选活动,获得市民的喜爱与认可。

为何会在繁忙的工作与教学之余进行科普?他表示,“如今网络信息发达,许多人习惯在网上搜索疾病相关问题,但各类信息纷繁复杂,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容易被误导。”徐正磊提到,自己在工作中就经常遇到因网络误导而产生过度焦虑的患者。因此,专业医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医疗健康知识的科普传播尤为重要。

“许多患者的疑问具有相似性,例如在我的门诊中,大约70%的患者问题都大致相同。通过专业科普,不仅可以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还能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被非专业知识误导。”徐正磊认为,专业科普可以引导有需要的人进行有针对性检查,例如提醒高危人群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消化道癌症,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文 王司微/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