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花池中盛开“多巴胺”乐园 | 金角银边 “宝藏”空间②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杨冰洁 张铭/文 赖犁/图
01-21 17:0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从不起眼的街边花池,到如今“多巴胺”乐园,地处泥岗村天桥东北侧的桥下空间仿佛一键开启新生,成为吸引周边居民前来亲子游乐、健身打卡的复合型户外活动空间。记者近日在罗湖走访发现,辖区内曾经的闲置或废弃的部分碎片空间,经功能改造叠加城市美学提升之后,正逐步得以活化利用,进而以“便民、利民、惠民”新形象,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

空间精“绣”:从“被遗忘”到“被记起”

说起泥岗,你会想到什么?

作为最老牌的深漂第一站,泥岗村是众多来深工作者的落脚点之一,这里聚居着3万余居民,生活气息浓厚。

村里的街心花园,一度是泥岗人独属的“后花园”。每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街心花园和凉亭都是大家伙儿乘凉发呆的好去处,村子里的老人盘踞着打牌消遣,熊孩子们则肆无忌惮地在各处穿梭。而今,他们又多了一个新去处。

当日,记者在位于泥岗东路的泥岗村天桥下看到,长度数十米的桥下空间已然被改造成了兼具运动健身、儿童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场地:这里不仅有背肌训练器、上肢训练器、漫步机等老人友好运动器材,还增添了迷你滑滑梯、彩色山丘等童趣设施,在满满的多巴胺色装点下,尽显生机活力。

“以前,附近就只有街心花园能散步小憩,老人们平时就在亭子里围坐聊天,一到休息日,那里的健身器材忙得根本排不上队,不比现在,多了这么多的选择……”居民王阿姨说道。

横跨泥岗路的泥岗村天桥,连接起了泥岗村与八卦岭,也是区隔罗湖和福田的标志之一。桥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桥上,人们来去匆匆步履不停。争分夺秒的外卖小哥,刚刚毕业的求职者,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往返穿梭于此。

改造前后对比

“改造前,桥下这里只是一片闲置花池,还时不时有乱停乱放,没什么人会来……”据居民雷叔叔描述,多年前,泥岗村天桥下划定了这一块花池区域,但因为缺乏光照等因素一度有些荒废,“现在这里增加了功能和设施,整体环境也更加感觉整洁了!我们一帮老伙伴们可以慢悠悠地动动自己的身子骨,孩子们也能三五成群地嬉戏玩耍,自得其乐。”

精准问需:从“愿意来”到“不想走”

户外活动空间的稀缺,是坭岗社区居民多年来的困扰。然而,原有的街心花园早已人满为患,如何在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基础上增添一个新区域?

“通过问需于民,我们决定利用这处原本使用效率较低的土地,将其转变成集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休闲健身空间。”清水河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2023年底,街道通过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因地制宜建设嵌入式体育空间,努力弥补街区公共文体设施短板。

聚焦街区精致化建设,不仅有桥下空间利用,还有“金角银边”改造。2024年,清水河街道经过前期摸排,同时充分考虑周边学校及银湖绿化环境等相关因素,还对银湖门楼牌坊与银湖实验小学之间原有的一处岗亭实施改造再利用,将其打造成为供环卫工人休息及市民游客歇脚的驿站。

记者注意到,改造更新中所植入的巧思,让人眼前一亮。比如,新的驿站在整体风格上采用了山水元素,以便与周边环境相贴合,镂空式的座椅设计也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风雨对该场所的影响,加之墙面、柱体皆融入了罗湖特色地标彩绘,从安全、绿色、文化等多个方面营造出一个社区友好型公共空间。

“这里风景美,设施环境也都更加好了。每次路过,大家都愿意进来坐坐,也成为了我们徒步固定的打卡点。”市民周女士这样表示。

不久前召开的罗湖区八届三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推进街区精致化建设,挖掘桥下空间、零星边角地块等空间,布设花园式微生态景观,雕琢精致精彩魅力城区,推动城区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魅力。那些曾经的“灰空间”,越来越多地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彩乐园,不仅提升了街区颜值,也极大增强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编辑 秦天 审读 甘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杨冰洁 张铭/文 赖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