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出海,是我们夫妻俩一直以来的愿望。如今,终于梦想成真!”2025年1月6日下午,一艘深圳籍的帆船“丹云号”缓缓驶出蛇口邮轮母港,正式开启了“扬帆世界访友城”的壮阔征程。“丹云号”船长杨威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有力地握着舵盘。
1月12日上午10点,“丹云号”离开海口市国家帆船帆板基地,启航前往越南海防市。
1月20日,“丹云号”已驶过越南岘港市,他们将继续“向海而行”。
这是首艘从深圳出境进行环球航海的帆船。此次航行,“丹云号”计划用近3年的时间,遍访深圳的44个临海友好城市。而为了这一刻,杨威与妻子郑宏已经默默准备了整整十年。如今,当梦想的风帆高高扬起,他们将带着深圳人的勇气与执着,驶向远方。
▲70岁的杨威和他64岁的妻子郑宏驾驶“丹云号”开启“扬帆世界访友城”的征程。
从陆地到海洋
驾驶“丹云号”帆船的是一对深圳退休夫妻——70岁的船长杨威,以及他唯一的船员、64岁的妻子郑宏。
杨威与郑宏是校友,两人在1988年先后从武汉来到深圳工作。“在那以前,我们从没看过海。”无尽的蓝,汹涌的浪,细软的沙——深邃迷人的大海,这是深圳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一到周末,他们就去大梅沙游泳。翻涌的浪花总能卷走城市生活的烟尘与疲惫,也练就了他们不怕水的胆量。
2011年,杨威被检查出腮腺癌,手术之后,夫妻俩对生活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想要更乐观、积极地生活。”他们先后办理了退休手续。起初,航海并未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他们自驾游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环行世界各地。2015年,杨威与郑宏来到澳大利亚旅游,被海面上飘动的点点白帆迷住了,郑宏回忆道:“湛蓝的海面上,那点点白帆在我们心中打下了烙印。”
这是一次缘分的再续,也是杨威与郑宏自由天性的再爆发。航海,成为他们的心之所向。旅游归来,杨威夫妇开始自学帆船知识,经过仔细的研究、考察,他们觉得,帆船生活是可行的。很快,他们定下了一艘德国生产的巴伐利亚41尺龙骨帆船,并将其命名为“丹云号”——宽敞的船舱,应有尽有的设施,俨然一个“海上的家”。“丹云”是妻子郑宏的小名,而船名则是杨威题的字。从此,他们以“船长”与“水手”相称。
“学习新事物往往让人渴望更多,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水平,还对身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帆船运动中的升帆、降帆,还有游泳、潜水……这些都需要充沛的体力。”一次次风浪,激起了杨威潜藏在身体里的航海基因,也让他“越战越勇”。自从接触帆船后,他的身体比以前更健康了。
相比船长,郑宏对帆船的热爱则来得更晚一点,晕船带来的头昏脑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她航行的信心。“吐到最后真的是想一头跳进海里,宁可在海上漂着,也不愿意在船上坐着。”好在有船长杨威,在一次次实战性的小长航中,郑宏逐渐也迷上了大海,夫妇俩也一步一步地延长自己的海上航线。
这些年,“丹云号”的帆影掠过万山群岛与香港维多利亚海峡,量遍海南岛的海岸线,穿越了南海与越南的下龙湾,徜徉在美丽的东沙、西沙及南沙群岛,驻足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和华光礁内……目前,航行已经超过两万海里。
不同于别的帆船,“丹云号”最羡煞旁人的是神仙眷侣般的休闲航海模式。全能的船长杨威负责日常船况维护、路线规划,而水手郑宏则担任后勤事务管家,两人一船,有商有量。风平浪静的日子,就把自动舵打开,或者关掉发动机任由帆船随风航行,坐在外舱的懒人沙发上,望着无垠大海,尽情放空。“好像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郑宏坦然表示,“航海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问题出现我们俩都要积极应对尽快解决,避免相互埋怨。只要每战胜一次困难,我们内心都会变得更加强大。”
“帆船运动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运动本身,还在于它汇聚了各行各业的先锋人物。在这里,大家能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彼此传递乐观、善良与正能量,为个人成长提供了独特滋养。”作为国内最年长的在役船长和女水手,杨威与郑宏常常与“80后”“90后”帆船爱好者们并肩航行。“我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有这么老,与他们为伍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讲到这儿,郑宏笑声爽朗。
结缘于帆船,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船上相遇、相识、相知,他们里面有单人环球航海家、德国的人工智能专家、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商人、律师、工程师、飞行员、船长、潜水专家……各行各业的帆友从四面八方而来,因共同的爱好相聚在“丹云号”,其乐融融,谈天说地。
▲“丹云号”帆船
《退休了,我们航海去!》
在航行途中,“丹云号”遇到过“不讲理”的浪涛,碰到过无规律的狂风,惊心动魄已是生活常态,但所幸在杨威夫妇遇险时,常有善良的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
2018年2月3日中午,菲律宾巴拉望岛,飑线急袭,打破了杨威与郑宏的岁月静好。“丹云号”,走锚了。突变的天气让他们措手不及,发动机无法使“丹云号”摆脱搁浅的命运。正当他们处于一种极度的惊险境地时,前些天搭过话的海中草屋主人罗德里克驾驶着小船朝“丹云号”开来。第一次营救,罗德里克试图将“丹云号”拖出来,但因为体积相差悬殊,船的马力也比较小,失败了。考虑到船本身的原因,他回村叫来了另外一条螃蟹船,此时恰巧遇到一条大船经过,在向船主人求助后进行第二次营救,但船仍然纹丝不动。
不动的“丹云号”,离开的救援船,都让郑宏倍感绝望。双臂交叉的动作做完,罗德里克也随之离开。出乎意料的是,在罗德里克再返回来的船上多了几个十几岁的男孩,还有一只巨大的铁锚,他们几个人合力拉着“丹云号”的揽绳,“咕咚”一声,“丹云号”脱险了。极端的险境与坚持营救的当地人形成碰撞,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郑宏的泪腺,语言不通并没有阻碍善意的流动。
风平浪静后,杨威与郑宏来到了罗德里克居住的村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贫穷得几近原始”的地方,本想帮衬着购买一些物品,但现实却是仅有糖果等零食。在离开前,郑宏把两小袋东北五常大米和两套全新的不锈钢锅当作礼物送给罗德里克一家,罗德里克对不锈钢锅的喜爱印在郑宏的脑子里,她清楚地明白这里的人们处于怎样的生活困境。
五年后,杨威与郑宏冒雨航行三天,看望罗德里克,除了为罗德里克准备的特殊礼物——手机、手提电脑和太阳能板外,同时还为村子里的每一户人家准备了不锈钢锅作为礼物。在郑宏随手记录的视频结尾中,她说:“再见了,善良的人们!祝你们越来越好!”蓝色的大海,从此又添上了几分暖意。
倒挡失灵、渔港遇险、突袭搁浅等,这些都是杨威夫妇在十年航行间的惊险经历,这些经历不断打磨着船长与水手的“海洋之心”。从认识每条绳索功能开始,从1米浪到5米浪不断适应,从三级风便心惊肉跳到十级风的坦然面对,杨威与郑宏在航海的路上摸爬滚打,在危险的缝隙中寻得真情。
在航海间隙,郑宏把这些“丹云号”的经历写成了《退休了,我们航海去!》,被知乎网友戏称为“中国的老人与海”。“退休不是终点,心里总有前进目标。”对于十年航海,郑宏总结了数条感悟:“释放焦虑,有限追求;保持乐观,享受人生;健身强体,远离病痛;更新环境,闯进新朋友圈;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新东西,建立动手能力;年龄不是限制,马上行动起来;培养多方面兴趣,丰富人生经历。”
▲三年环球航行路线图
“我一直想着,要从深圳出海一次”
环球航行的愿望,一直是埋在杨威夫妇心里的一个种子。随着经验的积累,年纪的增加,这个想法愈发强烈,“再不疯狂,就真的老了。”2024年年初,在“丹云号”航行的第十个年头,杨威决定以这个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古稀之年,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郑宏的支持。
为了此次航行,夫妻俩开始了物资和体力上的准备。他们不仅改造了自己的帆船“丹云号”,自己动手加装了海水淡化器、太阳能电板等,让它更适合长途航海,更天天健身,跑步、抗阻力训练,务求以最好的状态开始这次环球航海。
“我们夫妻俩都是‘老深圳’,对深圳很有感情。我知道从三亚可以出海,但还是希望可以从深圳出去。”杨威表示,深圳正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从深圳出海开启航行,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在规划环球航行路线的同时,杨威逐渐意识到,注重对外交流的深圳有着强大的“鹏友圈”,“为什么不顺便去访问这些友城呢?”于是,“扬帆世界访友城”的想法也应运而生。
虽然提前一年便开始筹划,着手准备相关手续,但深圳此前没有私人帆船出境的先例,杨威夫妇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他们计划从举办过多次帆船比赛的大鹏出境,但实际情况并不适合。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了解到他们的情况,主动介入,当起沟通的“桥梁”。
“我们最后选定蛇口邮轮母港也是参考了市口岸办的建议。”杨威回忆道,市口岸办为协调此事,专门组建了微信沟通群,“我们和代理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群里提问。”最终,在市口岸办、市外事办、口岸查验单位、蛇口邮轮母港和相应代理的同心协力下,跑通帆船出境查验流程,保障了帆船“丹云号”顺利从深圳出境。
▲杨威夫妇计划用近3年时间遍访深圳90多个友好城市中的44个临海城市。
“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想一直航行下去”
1月3日下午,在“丹云号”正式启航的前夕,“2024-2025深圳帆船周”暨“扬帆世界访友城”启动仪式在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月亮湾举行。身穿黑色夹克衫的夫妻俩成为了“明星”,有很多“帆友”从武汉、惠州、海南等地赶到深圳,见证他们的壮举。
“深圳的帆友们都非常振奋,纷纷发来祝贺信息。”杨威满含笑意地说,“中国有着悠久的航海历史,如今我们驾驶着帆船从深圳走向世界,更是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帆船爱好者可以从深圳出发,走向世界。”
对于此次行程,杨威介绍,他们计划用近3年时间遍访深圳90多个友好城市中的44个临海城市。第一年,“丹云号”将从深圳出发,驶往东南亚,途经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并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沿着斯里兰卡、印度、马尔代夫等国家一路前行。第二年,它将跨越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访问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欧洲西北部。第三年,它将跨过大西洋前往加勒比地区,经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最终抵达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斐济、澳大利亚等地,再经日本、韩国、菲律宾返回深圳,完成这场跨越三大洋、五大洲的征程。
杨威表示,“作为退休市民,我们能够将这份热爱与坚持带入环球航行,访问深圳的友好城市,传递友谊与和平,这既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责任。”本次航行,杨威和郑宏还计划与各地的帆船爱好者展开深入交流。“我想向他们介绍深圳,介绍中帆协小帆船培训体系。”谈起帆船,杨威的声音不由得高亢起来。“有机会的话,我们还想推动两地民间开展帆船拉力赛,持续增进交流。”
深圳市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秘书长黄仪绍表示,此次扬帆世界访友城活动,将通过帆船这一载体,展示深圳的海洋文化和城市魅力,同时加强与国际帆船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深圳帆船运动的国际化发展。统计显示,每年在深圳举办的帆船帆板赛事约有60场,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每年在深圳接受帆船培训的青少年与成年人超过10万。
1月12日上午10点,“丹云号”离开海口市国家帆船帆板基地,启航前往越南海防市。1月20日,“丹云号”已驶过越南岘港市,他们将继续“向海而行”。而在郑宏的个人视频号中,仍不间断地分享着他们在帆船上的日常——在风浪中航行的凌乱,在锚地休息的平淡,维修船只、打扫洗衣、两人三餐……这就是他们的海上人生。杨威说,“我已经七十岁了,生理上不算年轻了。但如果可以,我想一直航行下去。”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