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袭,如何预防与治疗?中医有妙方!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马晓群 文/图
01-15 18:42
摘要

最近流感来势汹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不少朋友们都中了招,发热、咳嗽、流鼻涕,真是太折腾人了。

临近春节,大家更是担心流感。医生建议勤洗手、多通风,戴好口罩、多锻炼,少去人员聚集区,能有效预防流感发生。

流感一般有哪些症状?

流感通常起病急骤,与普通感冒相比,症状更为严重和突出。

初期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3-5天。

同时,伴有明显的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这些全身性症状往往比呼吸道症状更为显著。

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咽痛、流鼻涕、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但相对而言,鼻塞、流涕等症状可能不如普通感冒那么突出。

部分患者还会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尤其在儿童中较为常见。

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

中医如何预防与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在流感高发季,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正气,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流感的侵袭。人体的正气充足,外邪就难以入侵,即使受到外邪侵袭,也能迅速调动自身的防御机制进行抵抗,从而减少发病的几率或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预防方法

1、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的理论,冬季宜适当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以养护阳气,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食用过于燥热、油腻的食物,以免助生痰湿,影响脾胃功能。

可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气、润肺生津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红枣、枸杞等,煮粥或炖汤食用,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助于增强体质。

此外,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如黄芪、党参、菊花、金银花等,也可适当饮用,但应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服用引起不适。例如,用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6克,煮水代茶饮,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流感。

2、中药香囊佩戴:

中药香囊是中医传统的预防疾病的方法之一。选用具有芳香化湿、辟秽解毒、开窍醒神作用的中药,如藿香、佩兰、艾叶、冰片、苍术、薄荷等,根据一定的配方比例研成粉末,装入香囊中随身佩戴。

中药香囊散发的药物气味可以刺激人体的呼吸道黏膜,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同时还能起到清新空气、驱赶蚊虫的作用。

3、艾灸保健: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流感高发季,可选择一些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进行艾灸,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等。每周进行2-3次艾灸,每次每穴艾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为度,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免疫力,预防流感的发生。

☞需注意,艾灸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对于皮肤敏感、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应谨慎操作。

4、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项目动作舒缓、柔和,注重呼吸与身体运动的配合,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30-60分钟,有助于在流感高发季保持身体健康。

以前有时候感冒,发发汗就可以好,现在不管用了。

如果单纯用驱寒发汗的方法,风寒的症状会好转,但可能会导致内热更重,咽喉更痛,嘴巴更干,还有的甚至会流鼻血。‍

如果单纯用清热的方法,抗生素或者清热的中药用下去。会让体表的寒湿更加散不出去,甚至留下这个寒湿的病根,造成一些鼻炎、过敏类的慢性问题。

而且因为夹了湿,气血运行受阻,感冒更不容易好彻底,且比较多会反复。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证型,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方剂和中药进行治疗:

1、风热犯卫

症状:发热或未发热,咽喉不适,轻咳,少痰,无汗,多见于发病初期。治疗:疏风清热。

常用中成药:银翘散、金银花颗粒、夏桑菊颗粒(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风热夹湿

症状:高热反复、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胃脘不适、恶心呕吐、大便臭秽等。治疗:清热祛湿。

常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连花清瘟颗粒、保济丸(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风寒夹湿

症状:胃寒流涕、咳嗽痰多、痰稀白、身困乏力、关节酸痛等。治疗:解表散寒化湿。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液、风寒颗粒、小青龙颗粒(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中成药治疗:

在流感初期,症状较轻时,也可选用一些中成药进行治疗,如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对于流感引起的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 在使用中成药时,同样需要根据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进行选择,避免盲目用药。

3、中医外治法:

除了口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如拔罐、刮痧等也可用于流感的辅助治疗。

拔罐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通过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达到疏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目的,有助于缓解流感引起的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

刮痧则可在背部膀胱经、手臂肺经等部位进行,刮拭出痧,以促进邪气排出体外,减轻症状。但中医外治法应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尤其是对于体质虚弱、皮肤过敏等患者,更要谨慎使用。

流感高发季,既要正确识别流感的症状,采取科学有效的西医预防和治疗措施,也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多管齐下,共同应对流感的威胁,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同时,在流感流行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恐慌,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也是战胜流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马晓群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