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之力已聚、向新之势已成、向新正当其时!宝安:以“新”开局 向“新”而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01-09 08: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月8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宝安区第七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

大会认为,宝安得“天时”之顾,拥“地利”之实,聚“人和”之气,全面向新。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宝安万事俱备,又恰逢东风。中央、省市密集释放积极信号,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多措并举提振市场信心,有如春风化雨、春日甘霖,宝安向新之力已聚,向新之势已成,向新正当其时。

为此,宝安以“十新”写好发展新篇章,推动新一年的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塑造区域发展“新核”;扩内需与稳外贸协同发力,为经济稳定增长注入“新源”;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脊”;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壮大经济发展“新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坚持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构筑城市空间发展“新基”;深化平安宝安建设,实现立体联防“新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盼”。

“新”在2024年宝安以“进”字当头、乘势而上,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迈上了更高台阶的基础上,成为今年宝安的奋斗气质、奋发标识、奋进目标,推进宝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由内到外全面向新。而在区域合作、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维度上,宝安紧密围绕此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市委全会”)提出的要求进行具体部署,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成为宝安新一年的奋斗气质、奋发标识、奋进目标。图为在宝安欢乐港湾举行的2024世界湾区帆船赛。 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全面开放“新格局”服务大湾区发展

市委全会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全面深化与香港澳门更紧密务实合作,加快前海、河套、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等平台建设并强化与横琴、南沙对接联动。

具体到宝安,报告则提出,宝安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紧扣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目标定位,深化与湾区城市紧密务实合作,服务支撑湾区经济发展,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中提升宝安的引领力、辐射力、影响力。

细读报告,我们还发现,宝安将深度挖掘宝安与港澳在科技、产业、民生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例如,在科技合作中积极对接港澳科创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产业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跨境转化;在产业协同方面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对接与协作;在民生领域持续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促进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互通,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打造区域典范。

这也是宝安基于目前发展态势的判断: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宝安得湾区之利、基础之厚、禀赋之优、人心之齐,叠加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赋能,已经到了应该而且能够乘势而上、向新突破的关键时刻。

这也体现在过去一年的成绩中。例如,2024年,宝安联动前海“招大、招战、招新、招外”成效显著,招商引资交出优异成绩单。连续三年吸引投资超千亿,连续三届获得“招商优胜区”,全市唯一。全年落地国内商业航天“独角兽”星际荣耀、《财富》中国科技50强小鹏汽车等重点项目220个、意向投资额1400亿元,其中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数、“双招双引”优质项目数均为全市第一。

产业体系“新脊”筑牢全市产业根基

报告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与当前的重大时代机遇相比,宝安还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如发展模式仍未本质转变。

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本地实际,未来一年,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脊”。如在超高清视频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大布局与扶持,推动其规模扩张与技术跃升;积极探索智能机器人、未来材料等前沿未来产业,以应用场景开放为牵引,加速技术转化落地;同时引导传统产业借助数智与绿色技术,实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蜕变,全力构建具有宝安特色的新质生产力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宝安提出要打造“视半工备、海陆空网”产业新名片。“视”是发展超高清视频显示,重点推进下一代新型显示技术抢滩布局和产业链补链延链。“半”是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发力第三代半导体和车规级芯片,打造全国集成电路重要节点。“工”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以全时全域全场景开放,牵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备”是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终端,支持To B端的工业母机国产化突围和To C端的终端产品打造爆款。

“海”是发展海洋经济,因地制宜布局滨海、涉海、深海产业,加快海工装备、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联手前海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陆”是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打造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重要支撑极和汽车出口重要基地。“空”是发展低空和空天产业,推动低空空域资源开发利用、空天产业补链强链,加快布局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打造大湾区低空应用示范区和空天发展集聚区。“网”是发展网络与通信,支持企业升级拓展5G技术、前瞻布局6G等下一代通讯技术,完善支撑万物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提升行业规模和地位。

这种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和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全会从全市战略高度出发,全面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大培育力度,引导产业集群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机制,提升产业集群的稳定性与竞争力,为全市产业革新筑牢根基。作为深圳高端制造业大区,宝安的实践探索,则与之形成上下呼应、协同共进之势,共同驱动产业迈向高端前沿。

强化两业融合科技创新

塑造新生态

在坚守制造业当家的同时,宝安在新的一年里,尤其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此前的市委全会上,深圳从全市产业体系优化视角出发,制定系统政策推动服务业全方位升级,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关键环节精准施策,促进各业态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进程,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支撑与政策引导,这为宝安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一条路径。

在报告中,宝安提出,将紧密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全方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专业化与价值链高端攀升。在零售业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消费体验与市场活力;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强化枢纽功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降本增效;在产业金融方面加速融入前海金融城,完善服务机制,化解企业融资难题;在会展服务业全力打造高能级会展矩阵,提升产业辐射效应,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协同共进,共同塑造产业协同发展的全新生态,提升产业整体附加值与竞争力。

这在过去一年的发展中也得到印证:宝安在稳住工业发展的同时,服务业稳中有升,新的增长极加速形成。2024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28.35亿元,位居全市前列;前海“扩区”政策覆盖企业增至1.3万家。高交会、文博会等144场展会活动圆满举办。福永国际物流村出口爆仓,4家企业获评5A级物流企业,7家企业认定为贸易型总部企业。

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壮大经济发展“新能”,更是向“新”之力的题中之义。与全会提出,要助力企业深度融入创新生态,吸引央企、外资研发中心集聚,完善中小企业培育机制,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为全市产业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的要求一致的是,宝安大力激励企业成为创新研发的主力军,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迈向95%以上且保持高速增长,积极参与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攻坚,鼓励领军企业携手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加速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产业引领力。

此外,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从宏观层面为全市产业创新搭建坚实的平台架构方面,宝安也将因地制宜打造亚太星通等产业集群特色服务平台,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与创新服务,有力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协同创新与升级发展。

编辑 李璐 审读 温静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