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以清洁生产赋能工业噪声长治久“安”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01-03 16: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针对工业噪声超标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区别于以往水、气、危废等清洁生产重点,今年我市首次聚焦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将8家工业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范畴,探索使用清洁生产的方式,推动工业噪声防治实现从“短效整改”到“长治久安”的转变。

《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指出,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生态环境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的短板。深圳在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推进和完善工业化建设,人口、经济、建筑体量的高度密集和工业区、居民区交织混杂的特点,使得工业噪声扰民问题逐渐突出。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娜博士作为噪声污染防治领域专家全程参与本次验收。她表示,工业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反复,从历史监管经验看,噪声超标工业企业在受到行政处罚后,虽然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但这些措施往往短效且无法根治。解决工业噪声扰民问题,除了对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围追堵截’外,更要关注源头降噪,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确保正常工况下的工业噪声能够稳定达标排放。

本轮验收中涌现出一批降噪效果良好的措施和做法,推动工业企业噪声治理理念和方法,实现了“三个转变”。

治理理念从“修修补补”向“量体裁衣”转变

传统企业噪声超标主要是通过“立罚立改”的方式进行处理,甚至仅仅只是“一罚了之”。于企业而言,受到行政处罚后,仅仅针对行政处罚载明的噪声源进行处理,缺乏系统全面的全厂噪声源分析,企业噪声再次超标排放的风险极大。而通过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噪声超标企业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全厂所有的噪声源进行梳理评估,并将噪声污染防治情况作为审核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噪声源的降噪措施。相较审核前“修修补补”式的降噪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则从企业整体情况出发,量体裁衣,有效降低了企业厂界噪声再次超标排放风险。

治理目标从“小富即安”向“长治久安”转变

噪声超标问题,并非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它需要系统的综合整治方能实现“长治久安”。通过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噪声超标企业组建清洁生产审核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制度、本轮清洁生产和持续清洁生产审核计划。除了解决噪声超标排放问题外,还通过强化降噪措施维护、优先更换低噪设备等措施将清洁生产理念贯穿企业日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预防性地主动降低企业产生的噪声,保障企业降噪措施的长期有效。本轮审核中,个别企业由于思想上尚未实现从短期达标向彻底根治的转变,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机制,未通过验收。

治理措施从“末端围堵”向“疏堵结合”转变

传统噪声污染防治更侧重于末端治理,企业常实施的隔声、挡声等“末端围堵”降噪措施形式单一、降噪效果有限。通过本轮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不仅实施了末端隔声降噪措施,还从产噪设备、场地布设、作业时间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另外,部分企业还积极倾听周边居民的诉求,通过加强沟通协调、邀请居民进厂参观、定期公开厂界监测数据等方式保障群众监督权、知情权。

市民朋友在欣赏深圳蓝天绿水、山海连城美丽画卷的同时,也同样拥有享受这座城市“宁静”的权利。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抓好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依法扩增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噪声企业名单,从精准识别噪声源、系统实施降噪措施等方面,推动工业企业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算经济账,综合评估源头降噪和末端治理的环境、经济效益,依托清洁生产实现工业噪声企业的长治久“安”。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