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学与中国”湾区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在深圳理工开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孟倩羽 张赢 文/图
2024-12-18 22:1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2月18日,2024“科学与中国”湾区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暨深圳第十三届院士专家巡讲活动开幕仪式在深圳理工大学举行,16位两院院士齐聚为深圳带来一场科学盛宴。开幕式上,白春礼、成会明、武向平、周德进、蔡颖、胡贤政、郭仁忠、朱迪俭、樊建平共同为活动揭幕。

据介绍,“科学与中国”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起,由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高层次公益性科普活动,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2024“科学与中国”湾区行“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主任、深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院士工作站教授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顾问沈保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周玉,中国科学院院士支志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中国科学院院士郑耀宗,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咏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爱克,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等16位两院院士参加活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三级职员(正局级)周德进,深圳市光明区委书记蔡颖,紫荆文化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胡贤政,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书记、驻会副主席石兴中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白春礼表示,“千名院士·千场科普”犹如一座桥梁将前沿科学知识与广大民众紧密相连。在过往的历程中,众多院士积极投身科普事业,不辞辛劳奔赴校园、社区和企业,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为我国科技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是一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周德进表示,“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于去年9月正式启动,在广大院士的积极响应下已开展活动2000余场,成为引导科技界和科技工作者强化科普责任、参与社会公益的一面旗帜。希望未来在广东省、深圳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院士专家的参与下,“科学与中国”活动能够切实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为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樊建平校长介绍深圳理工大学建设情况

樊建平介绍了深圳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开放的第四类大学的探索实践。他表示:“深圳理工坚持以科学家精神和深圳特区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千名院士·千场活动’让学生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科学家事迹,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在世界的科学大道上继续前进。”

报告环节,白春礼、俞书宏和魏奉思分别作题为《人工智能促进化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仿生材料 — 交叉科学的前沿》《建设“数字空间”、打造“空间大脑”》的特邀报告。

白春礼院士作题为《人工智能促进化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报告

白春礼以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例,指出AI已经从科学研究演变为影响各个行业的赋能技术,强调推动AI与各学科领域深度融合对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社会变革至关重要。随后,白春礼以“人工智能在化学研究范式变革中的应用”为切入口,通过“世界首个移动机器人化学家”“伯克利大学全流程无机材料发现平台”“蛋白结构预测平台Alpha fold 3”等一系列前沿的科研成果为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工智能在加速化学反应的预测和新化学物质的发现、推动化学实验自动化、加速化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和化学文献数据的深度挖掘四个领域的应用和优势。

俞书宏院士作题为《仿生材料 — 交叉科学的前沿》报告

俞书宏从人体骨骼、牙齿、珍珠、贝壳等自然界中典型的生物矿物结构材料研究引入,介绍了受冻豆腐多孔结构的启发,采用双向冷冻法首次成功矿化合成人工珍珠母等案例,分析了自然材料的启发给材料科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俞书宏提出,运用受生物启发的合成路径来制备多尺度复杂结构功能材料是无机化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前沿的热点,希望通过仿生材料的研制赋能传统产业,以材料科学的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大幅跃升。

魏奉思院士作题为《建设“数字空间”、打造“空间大脑”》报告

魏奉思介绍了数字空间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应用,阐述了建设“数字空间”、打造国之重器对于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意义。魏奉思提出率先在世界上建设“数字空间”、打造“空间大脑”将有效加速我国从工业化、自动化的空间大国向数字化、智能化空间强国的发展,带动航天科技、空间科技、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等多种科学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提升我国空间安全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空间变得更“透明”、更安全。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承办,深圳理工大学、广东院士联合会联合承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科学技术学会、深圳市光明区委区政府、紫荆杂志社等单位支持,深圳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深圳虚拟大学园管理服务中心)协办。未来两天,院士们还将走进大湾区的党校、高校、中小学、企业等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编辑 王雯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孟倩羽 张赢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