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南山区教科院获悉,南山区中小学通过自愿申报、发挥优势、遴选组建的原则,成立“南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共同体”,并出台《南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共同体工作方案》,以此全面指引2024-2025学年度南山新课改工作。
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南山区教科院书记、院长陈坚,教科院副院长周爱国,新课改推进办、共同体牵头校、种子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据悉,今秋南山区教科院广泛征集了全区中小学研究意向,并结合学校发展优势,进行了多方评估,最终拟定“素养课堂建设”“科学教育”“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评价”“每周半天计划”五个相关主题的研究共同体,并分别遴选出五个共同体的牵头校、种子校、实验校。依据《工作方案》,围绕五个研究项目构建的“共同体”,将充分发挥校际协作优势,凝聚学校研究力量,整合学校研究资源,推动研究项目成果转化与应用。
新课改推进办负责人杨东升表示,此次推出“工作方案”旨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南,指引各牵头校、种子校勇挑重担,搭建交流分享平台,丰富研究内容与形式,深化研究方法与举措,强化项目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进南山课改的重难点项目攻坚走深走实。
南山区新课改研究共同体牵头校、种子校
活动中,各牵头校代表进行了经验和成果分享。作为“素养课堂建设”牵头校,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小学副校长曾伟红以《立足素养 深耕课堂》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她介绍,学校加强校本教研活动,推行“三阶段”课堂教学范式,提炼出“双线融合”教学设计框架,形成了“4+1式”校本教研模式,推动“素养课堂构建”项目取得一定成果,凸显出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范式的核心价值。
“科学教育”牵头校,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赤湾学校书记、校长孙立春以《整合·优化· 建构——赤湾学校科学教育实践探索》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介绍,学校充分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构建“满天星”课程体系,利用赤湾周边天后宫博物馆、深圳市少年宫流动科技馆等资源优势,开发出“海上丝绸之路”研学实践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知行融合,建构出“三融双翼”科学教育生态。
“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牵头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科华学校书记鲁超提出,在《聚焦核心素养 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中,项目式学习极具必要性。她介绍,学校聚焦核心素养,立足主题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如“屋顶农场”“少年读西游”“走进祖国 游历华夏”等项目,在活动中加强学科联系、促进跨学科融合,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有效发挥了评价的监测、反馈和激励功能。”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牵头校,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一小副校长吴波以《携手学业评价,践行创新赋能》为题进行了分享。
“每周半天计划”牵头校,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沙河小学书记、校长张旭也分享了《让世界成为最好的课堂》这一创新举措。他表示,学校作为“每周半天计划”试点学校,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和校内阅读,开发出三类系统化课程,建立起“321”科学评价体系,收集数据以循证教育改革,优化资源使用效率,致力于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将“世界作课堂”理念转化为每个孩子都能受益的教育实践。
陈坚指出,南山立足新课改实际问题启动新课改研究共同体,将探索“1+4+N”的重难点攻关推进机制,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继而形成典型经验并进行区域辐射推广。各项目研究共同体要依靠团队力量,尤其是作为牵头校、种子校应率先采取行动,凭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持续的探索精神,引领其他成员校积极参与,稳步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共同实现研究目标。
陈登福强调,当前,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共同体旨在基于一致的目标与追求,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为课程改革发展贡献力量。各成员校需积极参与、聚焦课程改革的痛点、难点、堵点等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与成果展示,提升共同体的向心力与影响力。各主要负责人也要充分调动成员校积极性,带领团队深入钻研,强化成果意识,促进共同体持续发展,为南山课改树立典范。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