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校多部短片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4-12-17 10:1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城市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发出湾区青年声音

随着中国青年的身影频现各类国际活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也越发响亮。日前,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多了一些深圳故事,来自高校的几位大学生用自己的镜头传递深圳海洋发展理念,发出湾区青年声音。

近日,第三届“正深圳 正青春”短视频大赛获奖名单揭晓,哈工大(深圳)智能学部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学院杨振昕、经济管理学院王宇翔等同学提交的团队作品《蓝绿交响·青春之声》荣获“绿色视界·边会风采奖”,并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边会上展映。“很兴奋,也很荣幸能够代表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上表达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展现哈工大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杨振昕说。

第三届“正深圳 正青春”短视频大赛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办、广东卫视《丝路汇客厅》和生物圈三号协办,旨在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在读中学生、大学生、企业青年代表及社会组织,用镜头展示深圳在绿色科技、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等领域中的创新与实践。记者查阅获奖名单发现,获奖的还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张谷琦、戴金涛、徐千慧、章珺豪、陈滟,他们带来的作品名为《圳泽》,以及来自深圳大学的吴未,其作品为《Discovery Biosphere3》。以上作品均在COP29边会上展映。

《蓝绿交响·青春之声》以珠海、深圳和广州三座城市为切入点,通过镜头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以及文化传承,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责任感。“我们想让世界更好了解‘大湾区’的概念,而不仅仅展示深圳在环保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这次大赛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表达中国青年对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杨振昕说。他大学专业是看起来与环保没什么联系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但这次参赛打开了他的视角,“环保领域也有很多智能化空间,未来我想做一名智能硬件创业者,用智能装备助力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

《蓝绿交响·青春之声》作品

《圳泽》的制作成员张谷琦和戴金涛是港中大(深圳)生物科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也是该校学生事务处·社会实践中心旗下海洋保护学生组织——守望蔚蓝的成员,《圳泽》是该组织的首秀。初登舞台就斩获大奖,大家很受鼓舞。“我们起初想在短片中结合深圳生态保护和人文故事,但5分钟的时长确实装不下太多,最后还是选择了海洋生态这个版块,并找到了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潜爱,了解关于珊瑚保育的内容。”张谷琦说。当初看到大赛报名信息蠢蠢欲动的他发了朋友圈,不多时便招募到了志同道合的几位同学。从选题策划到联系受访人,从拍摄地点、脚本到后期剪辑,大家全力以赴,在约3周的时间里,他们多次往返大鹏。“我们能做的事情太少了,但是在世界舞台发出深圳大学生的声音,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戴金涛说。

《圳泽》制作小组在大鹏取景拍摄

在深圳大学区域国别和国际传播研究院博士吴未看来,深圳不仅仅是一座科技之城,也是一座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杰出城市。今年他以盐田区的生物圈三号作为对象,创作了《Discovery Biosphere3》,展示了深圳企业在全球可持续建筑发展中的典范意义。他还受邀参加了12月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于7日和10日在边会发言,介绍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愿景和意义,以及深大在全球高校可持续发展合作中的经验。

“会后,不少机构和青年跟我交换联系方式,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红树林和深圳大学的信息,更有一位来自苏尔坦亲王大学的学生,表达了毕业后来深实习或者工作的强烈愿望。愿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能看到深圳的多元,展开合作。”吴未告诉记者。

(图片均由学校提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王湛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