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疯狂的石头

晶报记者 李跃 图片来自小红书
2024-12-16 22:36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猫猫狗狗已经不够疗愈心灵了,年轻人开始“养”石头,石头不像其他宠物会掉毛、排便, 也不需要花钱买饲料, 石头不会死, 可以长久陪伴自己。

12月9日,“深圳人均每年给每只宠物花费4000元”的话题冲上热搜。

日前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今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5%。其中,深圳全年养宠消费市场规模近50亿元。

很多养石头的年轻人会给石头画上眼睛、鼻子。(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

不过,这样的统计数据应该不包括一些小众、新型、但渐成潮流的宠物消费在内。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养石头,将石头当成陪伴自己的宠物。

米芾曾向奇石行叩拜之礼,称其为“石兄”

3月2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名为“劳累过度的韩国人用宠物石放松,‘就像和你的狗说话’”的文章广受关注,登上微博热搜。

其实,不仅是韩国,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不少城市,也出现了一批养石头的年轻人。一个流行的理由是,“石头不像其他宠物会掉毛、排便,也不需要花钱买饲料,石头不会死,可以长久陪伴自己。”

记者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养石头当宠物”,有相关笔记超过44万篇。打开社交平台,搜索“养石头”或“宠物石头”,会发现大量年轻网友分享自己与宠物石头的日常点滴。他们为石头起名,佩戴饰品,甚至编写《石头饲养手册》。此前,话题#年轻人开始给石头穿衣打扮擦面霜#也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对石头进行装扮,将它们拟人化,并和石头交流情感。(戎)

这种新型宠物热潮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据称现代意义的宠物石爱好来源于美国一个叫加里·达尔的人。1975年4月,他与朋友在一家酒吧聚会时,偶然听见他人抱怨自己的宠物。他当时对朋友说,“最完美的宠物应该是石头,不需喂食,不需洗浴,不会生病,也不会死亡,不会背叛。”

最初这只是句玩笑话,达尔随后决定将此创意付诸实施,“宠物石”由此诞生:“宠物石”装在一个纸质宠物盒内,附一份宠物训练指南。为保证“宠物石”舒适,纸盒内还放置稻草,带通风口。仅投入市场第一年的上半年,“宠物石”便为达尔带来可观收益。

当然,对我们来说,还可以从文化传统上寻找部分答案。

韩国爱石者将观赏石称为“寿石”,寿石文化在韩国民间也已流传多年。韩国电影《寄生虫》中也体现了一些有钱人将石头作为“招财进宝”吉祥物的观念。

在我们这里,观赏石头有着更悠久的历史,相关的文字记载,至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太平御览·阙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一直存在赏石之风。“赏石鼻祖”陶渊明醉卧“醒石”,他给钟意的石头起名“醒石”,称得上是最早的“宠物石”了,与其酣眠、作诗,极具雅趣。

李德裕和白居易是中国赏石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前者在庭院中收集了大量“奇石”,开辟了因赏石而藏石的先河;后者因恋石头而咏石,有记录太湖石的诗文闻名于世。白居易提出“丑石观”,他在《咏双石》中写道“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忽疑天上落,不似人间有”,将“丑、怪”作为赏石的标准。

把石头拟人化(鱼妤池&小池塘)

两宋是中国古代赏石史的精致化时代,标志着中国古代赏石趣味与视野的最高端。苏轼写道:“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这种巨大的空间转换让诗人的豁达胸襟和超然物外的心态展露无遗。

此外,当时还出现了人们对各类石头的系统性知识总结,以北宋矿物岩石学家杜绾所撰的《云林石谱》为代表。在这本足可称为中国古代石文化百科全书的著作中,杜绾向读者介绍了当时所知的全国20个省份108种石头的名字,是对全国赏石分布的权威记录。杜绾描述了各种石头的产地、发掘和加工处理方法,色彩、纹理、形状、声音、质地等关于石头的内外在特性,有的还提及各种石头的物质利用、市场价格和前人或当时收藏者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十分丰富。

如今,很多养石头的年轻人会给石头画上眼睛、鼻子等五官,并和石头交流情感和思考,彻底将石头拟人化。但这种拟人化在我国很早之前就出现了,据《宋史》本传记载,米芾曾向奇石行叩拜之礼,还称其为“石兄”。米芾还据此创立了“相石四法”,即瘦、透、漏、皱,至今仍被后人广泛使用。

“石头不需要喂食,也不会主动惹麻烦,非常省心”

在南山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小黄姑娘迷上石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石头是去年8月初,她和朋友们一起去大鹏海边游玩时捡的。这块石头看外貌并没有什么特殊,扁扁的,方方的,像小片的全麦厚吐司,表面的坑洼就像没碾细的谷物颗粒。

她看到这块石头静静地躺在沙砾里,当时就有一种“石头在等我”的很奇妙的感觉。于是她将石头带了回来,将它当做宠物“养”在了办公室的电脑增高架上。

带出去遛遛(汪汪小喵仔)

她告诉记者,所谓“养”石头,虽名为“养”,但相比于养宠物,不需要喂食、清理粪便,也不占地方,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石头安安静静,从不会主动惹麻烦,非常省心。

她更看重石头的治愈功能。

回来洗个澡(汪汪小喵仔)

“与其说养,不如称之为陪。”她说,“现在基本就是看看它发发呆,放空一下,或者无聊的时候就用力握住它,它也不会伤害你。有时候还会把它想象成一个特别的朋友,有时候,一些不方便跟其他朋友说的心事,也会对着它说一说,说完心就放空了,就释怀了,心情就舒畅了。”

“90后”小肖在福田一家教育培训公司上班,她是一个多月前才开始养石头的,她说从不喜欢跟风的自己,这次也算跟了一回风。“我看到宠物石头在网上很火,上次回老家,和儿时的玩伴一块出去玩,从小时候常去的河边随手捡了一块合眼缘的,带回家养着。”

“现在生活节奏快,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如果想养宠物,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独立饲养猫狗等各种萌宠,尤其是长假旅游或者回老家探亲时,宠物托付太麻烦了。索性就跟风养石头,别有一番乐趣。”小肖说,这块石头对她来说还有另一种特别的寄托——看到它就想到了家乡,仿佛回到了童年,“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在那条河边玩,在那里玩过各种游戏,比如捉迷藏,现在只要看到这块石头,就会激活很多来自童年的记忆。”

有媒体报道,据淘宝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以来宠物石的开店量、销售量明显上升,其中8月的成交量环比上月增长246%。成交人群主要是“95后”到“00后”,约八成的消费者为女性。除了宠物石本身,甚至还延伸出了宠物石的水乳、服饰、别墅小窝等周边商品。大多宠物石头的售价在10到30元之间,有店铺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普通的鹅卵石。

在社交媒体上,一篇《如何收养宠物石头》的分享赢得了超4万人点赞。很多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养不了小猫小狗,于是把目光投向可以更低成本维护的石头,当成自己的宠物,他们不仅给宠物石头起名字,还在宠物石头上贴上“眼睛”,置办小窝。

另外,石头也分穷养和富养。穷养的石头素面朝天,富养的石头有漂亮的盒子作为“房子”,有小草帽和花花草草的装饰品,有的盒子里还配有迷你版的家具。有人一心一意只买一块有缘的石头;有人买两块,定义性别为男和女,“女石头”可以直接住进豪华房间,“男石头”则需要在窗台经受几天风吹日晒,然后安排一场相遇记;还有人组成了石头家族,乐此不疲地上演“石头养成记”。

为了教更多年轻人更好地“照顾”宠物石头,有热心网友总结了《石头饲养指南》:刚刚带回家的石头会非常脆弱,请给它一个美好的泡泡浴;石头比较腼腆,需要你主动找它玩,但是它可能不会理你,这是正常现象;石头非常安静,不会打扰你,请你好好待它……

而后又有了“进阶版”《石头训练手册》,训练石头听懂“过来”“别动”“坐下”“趴下”“站起来”等口令。

这股创意的热潮不仅局限于石头,有些富有想象力的网友把目光转向了吃剩的芒果核。他们将其洗净晾干,然后用吹风机吹整齐上面的绒毛。经过他们的精心雕琢,这些原本平凡无奇的芒果核摇身一变,成为一只只毛茸茸、手感细腻的“芒狗”。

深度情感满足,还需要勇敢走出“小世界”

据红星新闻报道,根据韩国性别平等和家庭部去年4月的一份报告,大约3.1%的19至39岁韩国人被归类为“孤僻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中充满孤独感和疲劳感。孤独和倦怠在韩国逐渐成为大问题,特别是随着人口深度老龄化,单人家庭的兴起和过度劳累带来了社会挑战,因此“宠物石”让许多韩国人找到了慰藉。主人在与“宠物石”互动时,无论是交谈、触摸还是创造性表达,都会感到平静和安宁。握着光滑石头的触感,加上绘画或装饰的艺术感,可以让人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下感到放松和踏实。

针对国内一些年轻人流行养石头的现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科主治医师王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人不具备养活体宠物的条件,养活体宠物成本也高于养宠物石头,同时宠物也是有年龄限制的,所以有人养宠物石头作为精神寄托也是合理的,“受到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的限制,猫狗都需要人的照顾”。

配有花花草草装饰和迷你版家具的“房子”。(momo)

王晶还表示,出现精神压力后,除了医疗干预,拥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放松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在养宠物石头的同时主人会获得一些成就感,“有的人会装扮石头,让石头在不同场景下演绎,这对主人来讲本身就是放松的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中心也曾对这种现象给出了心理学上的解释:一是“宠物”能成为社会支持资源,“主人”在分享养宠经历时获得社交上的正反馈;二是“饲养”的过程其实是“制作”的过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带来一种“心流”的状态;三是心理代偿提供满足,当上班族养宠不便,养非生命的“宠物”就成为缓冲。

深圳一名擅写情感题材的女性作家说,养育一块石头,产生不了任何社会价值,也对他人没有任何意义。唯独对于自己,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块石头提醒我们,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给予耐心和关爱。它教会我们,即使在最孤独的时刻,也能找到一种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既然苏东坡能在一块普通的石头上想象出东海的波澜壮阔,那么一个普通人也能在石头这样细小的事物上深刻感知生活。现代人,也需要通过这样一种自我制造的情境来进行自我疗愈。”

豆瓣上的“无用美学”小组甚至有32万名成员,其中的简介写道:生活中有些看似没有实际功用的东西,也许正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值得被欣赏和分享。

晒个日光浴

一个叫王蓝的心理咨询师则对此表达了较为冷静的看法:“有一个相对稳固的客体得以情感的投射与释放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养猫狗、花草和石头都是这个道理,可以辅助,但不建议作为缓解孤独的主要方法。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更有利于缓解焦虑和孤独。”

也有心理学专业人士认为,将宠物石头作为精神寄托是合理的,因为在精神压力下,兴趣爱好是一种放松和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不过,“非实物”“无生命”的养宠体验无法完全替代现实的人际交流,深度情感满足还需要勇敢走出“小世界”,拥抱真实的社交互动。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李跃 图片来自小红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