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发射再次成功!背后团队刚成立不到三年
中国青年报
2020-09-15 16:12

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自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成功后,又一次新的探索验证。

此次发射任务也是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在远离陆地发射场的区域,再次进行的无依托发射。这个成立不到3年的团队,主要承担着测试、测量控制、入轨测量和效果评估等任务。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完成了两次长征六号发射任务、两次海上发射任务、同一天同一工位两发快舟发射任务等为代表的工作,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碧波荡漾的深海蓝天,从三晋大地到港口沿海,其综合发射能力得到有效验证。

(于吉松摄)

据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队长杨晓论介绍,国家制定首次海射计划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刚成立不到两年,受领参与首次海上航天发射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圆满完成任务才有发言权!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有发展。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保证圆满完成任务!”在推进会上,杨晓论说道。

面对首次海上火箭发射任务,该团队成员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参与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是一件光荣自豪的事情,忐忑的是刚成立两年,虽已执行多次场内任务,但各项运行机制、组织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优化中。

“顶层设计就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需求论证,‘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唯有走新路子、迈新步子,在创新上求突破,才能解决好团队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任务协调会上,团队成员你一言我一语。

面对新的发射模式,没有惯例可循、没有成法可鉴,如何开展,怎么实施?

一遍遍的任务推演熬夜加班,一次次的实验测试精益求精,一场场的寒冬走进场区采集数据……多少个日日夜夜苦苦探寻,该团队最终确立了测发全过程的指挥活动链,并培养锻炼出三级指挥员队伍。

2019年6月,该团队组织实施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全方位检验了海上发射能力。长征十一号海上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团队形成基本发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从固定到机动、从复杂模式到简易平台发射的重大跨越。

凯旋归来,他们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只有充分总结经验教训,才能让每一次发射对任务成功起到推动作用。”杨晓论告诉记者,他们走出对往日辉煌的眷恋、成功经验的陶醉,推出“情景再现”的总结方式,将总结现场设在发射场、测试厂房,针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复盘。

“产品检测单元报告,火工品异常……”

“请立即启动备用单元实施补充试验!”

“明白!”

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进行“任务异常处置”科目训练的一个场景。面对这一情况,按照指挥所处置预案指令,团队成员启动“备用单元”进行补充试验,各岗位工作人员默契配合,操作一气呵成,快速完成任务。

杨晓论告诉记者,整个团队提炼出四敢精神和利剑精神,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尝试,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扶持创新,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力行创新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人员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

如今,海上发射任务再次取得成功。

杨晓论列举了一组数据:从受领首次海上发射任务到再次执行任务,该团队任务准备周期大幅度缩减,一线人员缩至不足百人。这一改变的背后,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团队优化流程机制最有力的证明。

编辑 范锦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