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本周头条|一个更加亲切可感的聂鲁达

柏丽娟
2024-12-08 08: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904年,巴勃罗·聂鲁达出生在智利中部的帕拉尔城。在这个有着绵长的海岸线的国家,聂鲁达少年时期就曾目睹大海的风浪。他喜欢海鸟、贝壳、海鱼,在晚年时还与妻子定居在海边一座船型的房子里。大海孕育了聂鲁达宽广的胸怀,也象征着聂鲁达漂泊激荡的一生。

未满20岁,聂鲁达就凭借出众的诗才,创作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并因此跻身智利诗坛。智利外交部有派遣诗人到异国任外交官的惯例,家境贫寒、无所依傍的聂鲁达被只身派往缅甸仰光,其后又辗转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这段孤独的异域经历被他写进了《大地上的居所》。

1935年,聂鲁达担任智利驻马德里的领事,次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深刻地影响了聂鲁达的诗风。眼看着街区被毁,好友被迫害,聂鲁达无法旁观生命被悄无声息地扼杀,他创作了《西班牙在心中》,将佛朗哥等人的罪行公之于众,并四处游说,帮助难民乘船前往智利避难。

聂鲁达对中国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上世纪20年代就曾抵达上海,短暂的停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在名篇《西班牙未亡》中写道:

“因为中国的稻田溅染了鲜血,因为布拉格的墙垣倒塌在泪水的泥浆中,因为人间的恐怖玷污了奥地利的樱桃花,我不能,不能坐在旁观生命与世界的高台上,一言不发。”

聂鲁达曾在多个场合为古老的中国呐喊。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两度受邀访问中国,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很受鼓舞。在多部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发自内心的赞美。他是一个爱别的国家的人,他也因超越国界的爱,获得了世界性的赞誉。

为纪念聂鲁达诞辰120周年,译林出版社推出了“聂鲁达诗文集”,诗文共读,我们得以完整地追索聂鲁达的创作轨迹,身临风云变幻的20世纪。

《在我热爱的世界上游荡:聂鲁达诗选》是由赵振江编选并翻译的。赵振江是国内著名的西语翻译家,“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从事聂鲁达研究、译介数十年。诗选收录了十四个集子,连缀聂鲁达一生的诗歌创作脉络,其中既包括聂鲁达的情诗,如《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长的诗》《爱情十四行诗100首》,早期的实验之作《大地上的居所》,反法西斯之作《西班牙在心中》,也包括聂鲁达一生的创作高峰——美洲民族史诗《漫歌》,以及聂鲁达自传性诗作《黑岛纪事》。相比市面上仅收录情诗集,展现聂鲁达作为爱情诗人的一面,此诗选显得更加丰厚、完整。为了纪念《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发表100周年,还特意选取了其中的一些诗作,配以汉语、西班牙语双语别册,由侧耳团队成员王幸、西语译者陈拓联袂演绎,读者可以感受不同语言下聂鲁达诗歌的魅力。

“我的血管里有一条看不见的河流,也有一支不败的霞光之歌。”如果说诗歌是聂鲁达创作中不败的霞光,散文则像是一条潜流,是聂鲁达文学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存在。《看不见的河流:聂鲁达文选》中收录的文章,部分出自西班牙塞伊斯巴拉尔出版社出版的同名集子,它们由聂鲁达遗孀玛蒂尔德和友人编选,主要是聂鲁达早期在特木科学联机关报上发表的小品文。从聂鲁达早期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人民性的一面很早便显现出来,他明白自己是“懂得用文字照亮世界”的人,并不忌惮说出“代表所有人得罪所有人的话”。为了使聂鲁达一生的轨迹更为清晰,《看不见的河流:聂鲁达文选》还从《聂鲁达全集》中选取了聂鲁达中年西班牙时期和晚年的抒情散文、演讲演说,均为学者收集整理的未刊之作。其中关于加西亚·洛尔卡、马查多、阿连德等人的动人回忆,照见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独特心路,也带我们重返波诡云谲的20世纪。文选还收录了聂鲁达珍贵的图片资料,包括聂鲁达手绘图和聂鲁达基金会授权插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亲切可感的聂鲁达。

聂鲁达曾在文中写道:惊醒我的是大海的声音。他身处20世纪的政治漩涡,一生动荡浮沉。他死后,智利民众自发为聂鲁达送行。“没有冲不破的孤独”,聂鲁达始终指引我们打破闭塞,用温柔和希望建设一个美好的人类世界。他的作品超越时代,在当下仍然具有独特的意义。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柏丽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