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联动、扬帆,光明迈入“科学城时间”!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芳
2024-12-06 08:56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光明科学城:科学赋能产业创新赢得未来

聚力、联动、扬帆!12月5日,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启幕,光明正式进入“科学城时间”。开幕式上,一系列重大设施启动运行、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重要合作与机构成立仪式以及重大设施共享邀约等发布活动接连登场,同时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

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在“光明·筑梦未来”的永久主题下,本届论坛于12月5日至6日举办,让光明科学城再次站在聚光灯下,放出耀眼光芒。光明科学城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如星辰般璀璨。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科研平台,赋予创新无限动力;两所研究型高校与两所广东省实验室,滋养着这片智慧的沃土。

多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在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发出共享邀约。

(主办方供图)

以科学赋能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光明科学城建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光明区依托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及各类科研平台,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效赋能产业发展。这种系统性的支持体系,不仅促进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快速转化,更为各领域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发展机遇。

聚焦成果转化全链条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中心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揭牌仪式,并庆祝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一周年。

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大湾区医疗健康产业迈向国际化的新起点。中心将通过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享数据和资源,加速临床试验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医学科学院去年在光明区揭牌,是深圳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光明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集聚落地一批大院大所和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推动科学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打造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平台、中小试基地和科技孵化器,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探索科研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以生命健康领域为例,光明区依托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平台,以及中大附七医院等应用临床试验平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培育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机工程等未来产业。

11月11日,科曼医疗产业园举行开工仪式。作为深圳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的生力军,科曼医疗在产业园落成后,将成为有力推动光明区打造6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支点之一。

11月20日,开辟细胞智药新时代论坛暨赛桥生物5周年庆典举行。赛桥生物是光明区首家入驻光明合成生物产业示范园的重点企业,成立短短两年便率先突破进口垄断,成功推出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化装备,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除赛桥生物、科曼医疗外,光明已汇聚赛陆生物、茵冠生物、太古宙等一大批优质企业,吸引了华熙生物、广新生物等龙头企业落户,共同推动光明合成生物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27家企业、近100亿元估值,快速增长至今天的117家、360亿元估值,有力支撑光明加速打造成为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示范标杆。

围绕光明科学城主攻方向,光明区构建“3+3+1”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光明正加快成为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破解成果落地难题

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科技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一直是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尤其是在早期阶段,科研机构和项目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验证,导致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缓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光明科学城运用金融“活水”,滋养“科创之花”。

第26届高交会现场,中银大湾区(深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金合作意向正式发布,意向落地光明科学城,基金总规模高达50亿元。该基金是中国银行300亿元科创母基金在深圳布局的首个项目。

11月12日,深圳市首只完成工商注册的种子子基金-光明科学城种子基金召开首次项目投决会,首批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顺利过会,分别来源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高性能材料等行业领域。

今年9月19日,在“深圳创投日”暨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推介会上,深圳市首只规模2亿元的种子子基金在光明落地,5只总规模155亿元的深圳“20+8”产业基金与首批拟投资项目签约,招商致远资本、东兴资本等基金管理机构总部也纷纷签约落户。

近年来,光明区持续加大科技金融供给,建成了光明科技金融大厦,设立了百亿级科学城母基金,落地合成生物、脑科学、智能传感等总规模75亿元的3只市级产业基金,推出100亿元科技金融专项,在全市率先设立规模2亿元的种子基金,落地7家科技支行,初步建立“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科学城母基金+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基金体系,覆盖了“0→1→10→100”全过程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融合链条。

未来,随着更多优质资源的不断汇聚,光明科学城将继续发挥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引领作用,助力科研经济实现高质量腾飞。

链接高端创新资源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并没有“孤军奋战”,而是广泛拓展科创“朋友圈”,共享创新要素、联动协作发展。

与东莞松山湖合作方面,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通道(深圳段)加快开展可行性研究,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合作建设中子谱仪顺利出束,加速构建“半小时科研圈”。与香港合作方面,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光明科学城联动方案》,揭牌运行光明科学城香港运营中心,为香港科研单位共享科研平台、共同承接科技项目提供“重要窗口”。

这种协同联动不仅增强了光明科学城的科研实力,还为区内吸引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和项目。比如光明区与华为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共同推动光明人工智能应用服务中心合作协议》,推动光明全力打造“AI之城,算力名片”;光明区与中国民航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加快发展;2024光明区自行智造产业生态大会上,美尔斯通、河南中盛、龙芯中科等企业意向布局心磁图检查中心、生物医药项目、海洋智能监测装备等项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优质重大项目在光明区拔地而起,这得益于区内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多重要素保障体系的健全。光明区不仅拥有优质的连片产业空间,而且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使该地区变得越来越宜居宜业。

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光明规划布局光明中心区科学与科技服务业、凤凰城国际研发及先进制造、光明湖生命科技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公明、凤凰、马田、玉塘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打造西南直角产业带,全力推动明湖智谷、新兴湖、光明城站等5个平方公里级集中连片区域开发,推出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卫光生命科学园等一批超100万平方米成果转化空间及超100万平方米产业化空间,充分保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要。

随着优质企业的聚集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光明区经济实现了向好向优的高质量发展。近5年,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9.1%。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85.8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位列全市各行政区之首。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