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 | 低空如何“高飞”,下一个“特斯拉”在哪里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2024-12-03 17:48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读懂中国 | 低空如何“高飞”,下一个“特斯拉”在哪里

低空经济大热,然而,未来如何实现真正“飞”起来,高质量地“飞”起来,值得深入探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于12月2日举行专题会议,行业专家、学者以“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主题,围绕当前低空经济大发展面临的难题建言献策,推动全球低空经济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形态,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角逐的新领域和新赛道。当前,深圳市正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低空经济规模全国领先,到年底可建成各类低空起降设施396个。到2026年,深圳将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设施,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未来,低空经济大有可为,只是当前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未来高速发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恰恰成为专家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DEA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分享了深圳研究院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工作。李世鹏认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应该更多参照地面交通发展模式上升到低空,而不是参照传统航空在高空的发展模式下降到低空。他说,“如果你在低空想不明白的事情,想想地面怎么处理的,基本上就有解决方案了。”

李世鹏指出,低空经济的特性跟挑战有四点:异构,飞行器种类功能性能各异,飞行模式业务和服务也是各异;高密度,如果说将来把地面10%的交通搬到空中去的话,10年内深圳可能会达到10万架次同时在空中的规模,这是一个终极目标,也将带来很多管理问题,安全问题就是巨大问题;高频次起降,跟传统航空一样,低空起降对各方面的要求会更严,而且因为大部分都垂直起降,将来很容易形成一个密集的城市起降网络,这意味着,基本上所有的空域都可能做起降;高复杂度,近空飞机的航路是独占的,天气条件不适合的话就不飞,但是在低空里面,各种各样的楼宇之间、地势、天气、电磁覆盖都是一些新的问题。

“在深圳我们大概2年前就提出来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四张网。”李世鹏说,‌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的四张网包括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设施网主要包括起航设施还有能源站。空联网跟低空智能联网是密切相关的。航路网跟互联网有点不一样,是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物理空间数字化成一个可计算空间,也就是在航路网这个数字孪生的空间里你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计算,包括空域规划、航路规划、航线飞行服务等,最后形成服务网,形成可以使用的统一数据平台。

李世鹏表示,“这四张网,恰恰能解决低空经济前面提到的四个问题,设施网解决资源共享的问题,互联网解决安全基础问题,航路网解决规模化飞行的问题,服务网解决协同协作问题,这是去年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一起联合推广的经验,我们还在摸索。”

深圳莲花山公园的无人机外卖着陆场。摄影:袁承咏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长江讲席教授、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认为,低空飞行首先是从基础研究做起,其次就是标准要先行,不是简简单单的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大量的基础研究和数据来说话。他表示,如果低空经济得以实现,整个大湾区变成1小时经济圈,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那么下一个“特斯拉”在哪里,很可能就是电动航空领域。

低空经济热起来,但是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多点冷静。与会嘉宾们认为,低空发展模式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低空运营企业对市场需求仍需进一步开发,空域规划、飞行管控、安全监管等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对低空服务管理的支撑还需进一步加强。面向这些挑战,嘉宾们认为,近年来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低空经济的发展从“试点探索”走向“大范围实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驻穗记者 姚嘉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