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界,行无界!蛇口学校“无边界学习”构筑教育新生态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琴 文/图
2024-12-02 21: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几人一组,学生们席地而坐,一起拆解电脑主机、认识零部件,并在老师指导下重新组装……11月30日,一场“无边界学习: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活动暨教学成果展”在深圳南山蛇口学校举行。清晨,步入校园的教育专家、各地校长及教育工作者,就被蛇口学校的“破・创空间”解密电脑主机、“少年中国芯”等大课堂活动吸引了目光。以此为样板的“无边界学习”活动,为当天展开深入的教育理论与创新实践研讨,提供了话题延展的空间和契机。

“破・创空间”解密电脑主机活动

记者看到,活动现场还展出100多张展板,其中,中国芯、破创空间、五彩石合唱团等40 多个社团的精彩课程与活动成果,系统展示了蛇口学校在“无边界学习”理念引领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少年中国芯”大课堂

聚焦教育核心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珺表示,新技术浪潮改变生活,教育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做出改变,让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核心主题。很欣喜在蛇口学校看到在“无边界学习”理念引领下带来的教育生态改变,我们所提倡的“无边界”可以是校园内外,可以是实验室、食堂、操场,更可以是博物馆、科学馆、艺术馆,包括正在试行的“每周半天计划”,旨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校园,课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适于开展教育的场所,引领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让知识和真实生活链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高阶能力。南山教育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的态度,我们所乐见的“无边界学习”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为此,期待所有校长、老师、家长,都秉持“无边界”理念去看待未来,大胆地进行教育领域的有益探索、开展有价值的研究,支撑孩子面向未来的发展。最后,杨珺提出“守正方能创新”,她期待,教育人“用无限可能的创新教育,培养无限可能的创新人才”。

“有10年教育实践支撑的‘无边界学习’真正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构建了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国育未来教育科学(深圳)研究院理事长何凯提出,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围绕“未来教育新生态”展开研讨,聚焦教育发展趋势,推动教育转型升级,促进未来人才培养,需要更多教育界人士,从理论生根到实践剖析,全方位多维度展开研讨,助力教育改革创新。

专家畅谈教育新生态与实现路径

北京大学教授、深圳系统芯片设计重点实验室主任何进,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祥云,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卿素兰,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蛇口学校科学副校长张晗等专家出席活动,来自广东、广西、四川等多地的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共聚一堂,共探教育创新之道。

在主旨演讲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率先带来“云端”讲座。他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展望》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在新技术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与“无边界学习”的紧密联系,展示了数字化如何打破教育边界、重塑学习体验。并期待,未来教育要推动学习形态转变、泛在学习资源流动、社区协同发展、虚实融合以及人机协同共创共融,以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

何进以《芯片创新与人才培养》为题,分享了芯片发展历史、面临困境及未来发展方向,引发与会者对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深入思考。据介绍,“少年中国芯”项目正通过“走进中小学、迈入芯产业、踏向大社会”三大路径践行强基复兴梦。

张祥云主张《数字化时代更要练就教育功夫》。他指出,新时代应利用数字化转化资源,广泛开展“无边界学习”探索,担起教育使命。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练就独特的教育功夫,区分教育与学习,明确自身定位做人工智能所“不能”,秉持坚定信念投身教育,不断提升自身境界,做学生的“光”与“桥”。

蛇口学校党委书记王小洪在《无边界学习十年探索》中回顾,项目自2014年诞生,“无边界学习”理念始终贯穿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目标设定与学生全面成长各环节,并在实践中成功实现了落地转化,完成了优化课程结构、整合多种资源、推动课堂结构研究,继而实现全资源育人的全方位建构。未来,学校规划聚焦资源利用,推行特色课程安排,探索在“每周半天计划”体系内开展校内探究、校外实践,并在音乐、体育以及多学科的教科研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打造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摇篮,从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可持续发展,让“改革”从蛇口再出发。

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样态引发研讨

活动“圆桌对话”环节由卿素兰主持,蛇口学校科学副校长张晗、南科大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广西百色田阳区实验中学校长廖忠等、四川宜宾市第七初级中学副校长曾庆荣、南山赤湾学校副校长秦丽等五位教育界人士,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无边界学习”话题各抒己见,展开深入研讨。


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还前往多元课程资源基地。在观摩后,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这些课程资源基地的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空间与学科的界限,能让学生在真实且多元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充分展现了“无边界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在妈湾智慧码头,学生们在专业导师带领下,开展“智慧港口的奥秘”主题课程。他们近距离观察现代化港口的运作流程,学习物流运输、智能调度等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港口运营项目”模拟任务,自然而然地将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南海油脂(金龙鱼)生活体验馆则为学生提供了“食品科学与健康生活”的学习场景。学生在这里探究油脂的生产工艺、营养成分以及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学生动手实验了解不同油脂的特性、参与食品制作过程、学习食品安全与健康知识,还结合写作与美术设计,创作出与健康饮食相关的宣传海报,彰显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魅力。

北大(深圳)研究院“少年中国芯”展览馆的课程聚焦“芯片科技与未来创新”。专家现场讲解芯片的研发历程、核心技术以及在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操作设备进行简单的电路设计与芯片功能测试实验,还组成小组开展芯片科技主题的创意讨论与方案设计,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供了沃土。

王小洪期待,“无边界学习”学术研讨活动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创新提供一份“南山样本”,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更多学校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新生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核心素养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琴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