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第十九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9)科普嘉年华于深圳华大时空中心举办。来自生命科学、科普、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轮番上阵,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此外,大会还进一步探索科普与教育的紧密联系,通过主题演讲、圆桌会议、项目发布等,助力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理事长杨焕明院士为大会作开场致辞,分享了自己对生命科学事业的理解、对支持华大成长友人的感谢,以及对青年人寄予的期望。
大咖揭秘,共享生命科学奥秘
在上午举行的科普系列讲座中,五位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共同开启了一场主题为“生命大演化”的知识盛宴,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与听众一同探讨生命的起源和演变。
华大集团CEO尹烨总结了生物进化史上的十件大事,并从时间维度梳理了生命的演化。从宇宙大爆炸、星系的诞生,到原始生命的出现、恐龙主宰世界,再到灵长目的演化、人类走出非洲,并随后开始种植甘蔗、小麦、玉米、土豆等作物,驯化马、狗、羊,制作青铜、冶金、冶铁,直到今天人类发展出城市车水马龙的盛景。演讲最后,他感慨道,“人类对地球奥秘的探索永未停歇,对地球历史和未来的好奇心驱使着一代代的学者投入到对数、理、化、天、地、生的探索当中。”
科普作家、科普电影编剧及导演汪诘分享了自己创作科普电影的“幕后故事”。从自掏腰包拍摄首部科普电影《寻觅自然》第一季,到将《寻觅自然》第二和第三季推上大银幕、登陆全国院线,再到为筹备最新季,为复刻DNA模型、真实细胞结构,还原达尔文温室和孟德尔豌豆实验等场景背后曲折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科普工作室创始人史军以“光合作用塑造的地球历史”为主题,分享了很多与植物相关的有趣事实。比如,海带和紫菜并非植物,只是与植物一样依靠太阳光来获取能量;植物最大的敌人是真菌,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些植物开始生产“木质素”,这相当于穿上了结实的盔甲,让真菌无处下嘴。而植物和真菌的战斗,带来了珍贵的煤炭,为工业革命注入了巨大动力等。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张力在苔藓植物多样性领域深耕多年。现场,他首先通过人文视角,带领观众追溯了苔藓最早的文字记录,以及在唐诗宋词中的呈现。之后,他深入分析了苔藓植物独特的结构与优势,解释了苔藓为何生存能力会强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开花植物,苔藓是如何适应戈壁、高山、南北极等极端环境,并应用于吸水、药用、园艺材料等方面。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首先通过分享两则发生在浴室和街角的趣事,向观众说明化石已广泛分布在我们身边。他强调,“石头是记录历史演化最重要的材料,没有之一。”伴随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建筑所使用的天然石材中就可能包含着化石,比如角石、鹦鹉螺、菊石、珊瑚、海百合、海胆等。他现场鼓励学生们,只要用心观察,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一名街头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渝生分享了自己对科学与科普的理解。他认为,科学不受个人情绪和思想的支配,因此能够脱离个人偏见,真正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科学将带领人类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而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需要有创新意识,语言也需要简练、标新立异。
教育引领,赋能生命科学发展
下午,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等方式,华大集团CEO尹烨,华大集团董事、副总裁李斌,华大万物首席教育专家康长运,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嵇成中,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党委委员、副校长曹阳,职业教育专家陈东桦等共同探讨了我国的基础和职业教育,深入解读了英才出海、学生成长等重要议题。
随后,华大万物教育总监孙海陆重磅宣布“助出海、育人才”的重要举措——华大万物联合各大学及机构发起“全球青少年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华大集团联合广州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北京国知培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华大全球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共同体”。
除了知识分享,ICG-19科普嘉年华现还场设置了一个特别的科普展位——“乡村孩子的基因世界”,由华大集团与中山桂南学校联合推出。通过泥塑、布艺、胶板画等艺术形式,这些“小小科学家”和“小小艺术家”们将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ICG-19科普嘉年华,不仅是专家学者交流前沿知识的平台,更是一个生命科学爱好者们交流经验和分享感受的理想之地。主办者表示,希望通过科普嘉年华这样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群体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的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