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哲学》
作者:罗培锦
学校(单位):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龙城初级中学
指导教师:李芳芳
去年暑假,我和家人一同回到了心念已久的乡村老家,爸爸跟我说,回老家一趟,除了体验地里摘西瓜和采莲子,更不能错过舌尖上的客家美食——纯正的客家豆腐。
村里住着一位六十多岁踩三轮车卖豆腐的旁族爷爷,我们孙辈们都喊他“豆腐爷爷”。这天上午,豆腐爷爷不紧不慢踩着三轮车正要经过我们家门前的小道外出卖豆腐,爸爸先向豆腐爷爷打了一声招呼,接着给豆腐爷爷递上了一支香烟,我跟在爸爸身后,旁听着爸爸和豆腐爷爷用客家话说有笑地交谈。
谈话中,我了解到,豆腐爷爷制作的豆腐是纯正的传统客家豆腐,原料用的是本土“黑脐”黄豆,有些“好心人”曾指点他改用成本更低的转基因大豆作原料或掺入些成本更低得多的米浆,这样就可以同比赚更多的利润,可这些“建言”都被豆腐爷爷一一谢绝了。豆腐爷爷说:“豆腐是我们客家人的传统美食,不能为了挣钱而让豆腐‘变味’,村里人就认从小到大吃惯的豆腐味道,招牌砸了是小,对不住大家的信任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君子爱财也得取之有道嘛。”
有些村民会用自家种的“黑脐”黄豆换豆腐。下地干活去之前,村民就会把黑脐豆用个带盖的木桶盛这,放置在自家家门口,豆腐爷爷骑车路过时,会把桶里的豆子称一下,然后把置换的豆腐放到木桶里盖稳带上三轮车。我好奇地插话:“置换过程全程由您代办,村民们不担心你在称上短斤少两吗?”豆腐爷爷说:“有的村民起初当然会担心,所以,他们会事先称好豆子的重量,事后也会再核称一下豆腐的份量,但每次置换的豆腐只会稍多点,从来不会少,多年来村民们也从没说过存在短斤少两的现象,后来大家干脆就不再事先称和事后核称了,我置换了多少豆腐就多少,大家都完全信任我,我也一如既往地只会多给点而从不少给。”
爸爸感慨道,城里有的豆腐商为了多赚些利润,暂且不说原料和足称的问题,豆腐本身就制作得太“水”(含水量过高),所以一直怀念却吃不到家里正宗客家豆腐的味道。豆腐爷爷接过爸爸的话说:“咱老百姓做人得实诚,买卖得公平,村民出了一分钱,我就得给足人家一分的货,吃进嘴里的东西,更不乱加东西,害命谋财、唯利是图的缺德事咱不能做,带着善心善念挣来的钱才心安,老话说得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为了子孙后代的福德,我们不能缺德。”
闲聊间,豆腐爷爷手指夹着的那根香烟也快抽完了,这时爸爸吩咐我去厨房拿个大盘来,我来到豆腐爷爷的三轮车前,爷爷轻巧地揭开覆盖在豆腐上的湿润白纱布,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豆腐爷爷用切豆腐专门的铲刀,横平竖直熟练地在豆腐上划了几下,再将嫩而韧的豆腐块铲起整整齐齐地码在我手中的盘子里。爸爸付过钱并跟豆腐爷爷道别后,豆腐爷爷踩动了三轮车又要出发了。
看着豆腐爷爷在乡间小路渐渐远去的背影,端着手中沉甸甸的盘子,我不禁思绪万千。豆腐虽寻常,制作过程却不简单。选豆、浸泡、碾磨、过滤、煮浆、加细、凝固等,每一道工序都要本本分分地去完成,否则无以成型,豆子如此,人亦如此。
“方方正正、清清白白”是豆腐的哲学,“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是豆腐爷爷的哲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事哲学。
编辑 秦天 审读 徐恬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李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