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标:古老而年轻的“苎萝西子”
惠州日报
2020-09-14 09:10

“惠之西湖,苎萝之西子也;杭之西湖,吴宫之西子也。”历代文人喜欢拿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比较,江南的杭州西湖为“吴宫西子”,岭南的惠州西湖为“苎萝西子”,颇得自然人文之妙趣。

从汉晋之际的雏形,到宋代的大规模开发,再到明清的全盛时期以及近现代的兴替沉浮,地处岭南的“苎萝西子”,以“五湖六桥十八景”静静伫立在惠州大地。

先水源,后洼地,尔后湖泊,惠州西湖的形成,得益于大自然鬼斧神工:三大水源在城西汇聚,形成湿地,后逐渐转化成湖,逐渐形成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五湖相连的西湖。明代叶萼在《全湖大势记》中写道:“西湖者,丰、鳄二湖之汇也。三大溪之流,北曰横槎,西曰水帘,西北一新村、一天螺坑,至西新桥会合三大溪,溪水汇,因是溪化为湖,广袤十余里,汪洋千顷,波光若练。”

历经多年经营的西湖,既是惠州的文眼和地标,又是国家5A级景区,散发着迷人魅力。

惠州人真正有意识地营建西湖,在惠州“正史”拉开之后。隋开皇十一年(591),设循州总管府于梌山(今惠城中山公园),开启了惠州的建城正史。鹅城在西湖东岸崛起,成为粤东军事重镇和政治文化中心,使得西湖与城市的关系愈益密切。

唐代,西湖之畔,逐步建筑了泗洲塔、天庆观(元妙古观)、永福寺等。入宋之后,“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惠州人口日益稠密,开始有目的改造和利用西湖。人们筑堤截水,“湖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正是“半径雨余香稻熟,丰湖波暖鲫鱼肥”,西湖成了惠州最早、也是最大一项造福渔农的水利工程,成为惠州人的“母亲湖”。惠州人彼时称其为“丰湖”,正是取其“施于民者丰矣,故谓之丰湖”之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感恩。

宋代,也是西湖第一次较大规模的风景人文营建的时期。北宋治平三年(1066),惠州太守陈偁整理湖山,西湖的水利和游览设施雏形初现。陈偁还提出了惠阳八景,即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惠州西湖首次被明确纳入风景范畴。

北宋苏东坡谪惠时期,把丰湖月夜的美景媲美于杭州西湖,首次称丰湖为西湖。在苏东坡的主持下,修筑了苏堤、西新桥、烟霞堤、放生池、朝云墓以及西湖山水范围内的桥东白鹤峰新居等。他所到之处,皆成为西湖重要名迹。

历经多年经营,古老而年轻的“苎萝西子”,既是惠州的文眼和地标,又是国家5A级景区,散发着迷人魅力,“近者悦,远者来”。身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人,正用国际视野去经营惠州西湖,这既是前人的期待,也是惠州的现实冲动,因为,“入乎湖而尽湖之用,超乎湖而尽人生之用,则以湖当世界可也”。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