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静谧

石维明
2024-11-08 18:31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汉阳湖畔,我和几条汉子斜靠在竹椅上喝茶。秋日的薄雾不经意间从湖面升起,蒸腾,缭绕。对岸的黄桷树、楠树、柏树若隐若现。我们的旁边是茂密的芦苇,身后是恬静、典雅的禅驿·忆村院子。

忆村的薄雾

汉阳湖畔,我和几条汉子斜靠在竹椅上喝茶。秋日的薄雾不经意间从湖面升起,蒸腾,缭绕。对岸的黄桷树、楠树、柏树若隐若现。我们的旁边是茂密的芦苇,身后是恬静、典雅的禅驿·忆村院子。

湖边寂静,只有我们几人聊天的声音。红光满面、一头黑发的邵永义不时吐出金句:“青神,历经多个朝代更替,成为新中国两千多个县中唯一以‘神’命名的县。”“青衣神的故乡,青山不老,神采依然!”“青神,一个神仙眷顾的地方!”

白天,岷江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邵永义引领我们参观了苏母祠和岷江航电枢纽,我们似乎一下就切入了青神的灵魂,触摸到了青神的纵深。

我注意到苏母祠水下长廊的青神简介,其中一段涉及王小波、李顺“青城”起义:“自古地灵人杰,从来诗礼之邦。白面青天陈希亮、翰林史家余承勋、清康太保余子俊、和平老人邵从恩……璨璨兮乡之骄子,巍巍乎国之栋梁。古有王小波李顺揭竿抗暴,杀贪腐,均贫富,威震汴梁;近有西山红军武装起义,打土豪,分仓粮,血染松冈。”

当时我对讲解员说,中学课本上的王小波、李顺“青城”起义,是在灌县(今都江堰)青城啊。

讲解员莞尔一笑道,青神历史上曾叫“青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改青衣县为青城县。

此刻,我们于白茫茫的薄雾中一边品茶,一边神聊王小波、李顺。夜幕不知不觉地降临,笼罩在汉阳湖上。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四川一带大旱,出现大饥荒。失业茶农王小波和妻弟李顺聚众起义,攻克缺乏防守兵力的青城,绕过防守兵力较强的眉山,攻占彭山。淳化四年(993年)十二月江原之战,王小波中箭阵亡,李顺被推举为首领。淳化五年(994年)正月,义军攻克成都,全川震动。淳化五年(994年)二月,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朝廷派重兵镇压,淳化五年(994年)五月,攻陷成都,李顺战死,起义遂宣告失败。

青神方面认为,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地点为青神县蜀江畔、熊耳山麓的土锅村(现青神县白果乡坛罐窑村),与百家池村毗邻,从现在的青神县顺青衣大道自西向东,过蚕丛大桥不远即到。

青神县官网“人文史志”专栏,邵永义撰写的《神之故乡》写到:“地灵人杰,才俊辈出:中岩书院培养了苏轼、苏辙;王小波李顺起义找到了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标准均贫富,中共青神地下中心县委在革命低潮中发动了震惊四川的西山暴动……”“人文史志”专栏还有老邵另一篇《红色故乡》,其中写到:“北宋时期青神农民王小波、李顺为反抗苛税杂赋揭竿而起,攻彭山,占成都,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把农民武装斗争的目标提升到社会平等的高度。”

“四川人说话:月亮坝耍弯刀——明砍(侃)!”老邵用了一句歇后语,“我一直坚持王小波、李顺起义地点在青神。”

白雾一滚一滚地袭来。甚至老邵的四方脸上也掠过一团雾气。

老邵从容不迫地推出了若干佐证。

《青神县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人物传”里“王小波·李顺 ”条目这样表述——“王小波 (公元? -994 年),男,北宋时青神县人,家傍城西北的茶林坡,与妻弟李顺同为蜀江土锅村民,以种茶和贩运茶叶为业。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二月丙戍 (993 年二月二十八日),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起义军才百人,攻克缺乏防守兵力的青神县,远近乡民争附之,众至数百。王小波领导义军在县北高地 (今青神酒厂所在地,县人呼为熊耳山) 誓师北上。在誓师会上,王小波振臂高呼:‘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提出了‘均贫富’的思想。王小波率兵北上,绕过防守力强的眉山城郊,飞扑‘历代营垒间有,不闻有关防之设’的彭山,杀县令齐元振,以金帛实其腹,投入江中,并散发其家资财与贫苦大众。……小波矮小精悍,作战身先士卒。李顺长身美髯,入主成都,人皆仰之。”

四川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四川省情网”,2020年5月7日《眉山名胜古迹:三苏祠》称:“眉山自古以来英才辈出、人文荟萃,文章魁首三苏、‘千古一人’虞允文、忠臣张纲、孝子李密、正直谏官田锡、修史专家李焘、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等享誉古今的名流巨擘多达千余人,由此留下的古建筑、古墓葬、古祠堂、古书楼以及其他古遗址共有1100多处。”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公众号“方志四川”,2023年3月26日,刊有《百家池村赋》,开篇就是:“岷水澹澹,高台竦立。北宋初年,茶税苛猛,饿殍载道。王小波、李顺起义,百家池众民响应,赴汤蹈火,青史永存……”

《眉山日报》2015年12月20日《王小波、李顺: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文导语写道:“眉州青神县熊耳山麓土锅村的王小波、李顺就是当时众多失业茶农的一分子,993年(宋淳化四年)2月,王小波、李顺在家乡起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主张,拉开了一场长达两年多的农民起义帷幕。”然后用几千字的篇幅叙述了失业茶农王小波、李顺在家乡青神县土锅村起义的经过、声势、失败、教训。

我提醒老邵,灌县(都江堰)方面也执着地坚持,王小波、李顺起义地点在北宋永康军青城县味江(今都江堰市青城山镇),他们同样找到了文字支持。灌县(都江堰)方面还在青城山镇沙坪村建了《王小波、李顺陈列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刊有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学者姜锡东、李金闯的论文《北宋初期四川地区的货币供应与交子诞生原因再探》,文中称:“苏辙记载太祖平蜀以后没有实行茶叶专卖,允许民间贸易,淳化年间官府改变茶叶贸易的政策,谋求经济利益,之后发生了农民起义,王小波和李顺是青城山茶农,和贩卖茶叶有关。”“百姓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其他苛捐杂税,还要面临铁钱贬值带来的经济盘剥,而兼并者通过贱买贵卖再次掠夺贫困者,贫者生活难以为继。掠夺性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长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中爆发。淳化四年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永康军青城县民王小波聚徒为寇,杀眉州彭山县令齐元振。是月,商州大雨雪。遂攻掠邛、蜀诸县。袭杀县令齐元振,剖其腹,实以钱,盖恶其诛求之无厌也。”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办的“四川省情网”,2019年7月11日《成都简史(二)》一文,则言简意赅地写到:“994年,王小波伙同妻弟李顺在青城山起义,攻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一年左右就被宋朝镇压了。”

《成都日报》2023年4月10日《千年风雨成都府》一文称:“北宋初年,成都地区仍保留了成都府的建置,是‘成都府路’的驻地。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成都府降为益州,端拱元年(988年)又恢复了成都府。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在青城山起义,攻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但当年五月起义旋即失败,成都府又被降为益州,成都府路也改名为益州路。嘉祐五年(1059年),益州再升为成都府,益州路也旋即改为成都府路。”

我和老邵探讨、争论良久,直到茶杯里的“碧潭飘雪”变淡变浅,直到汉阳湖的雾变得更浓更深。我们从汉阳湖边移到了踏水阁的禅驿茶坊。

史料记载,王小波、李顺起义地点在“青城”,这一点青神县和灌县(都江堰)双方均认可。争议的焦点、分歧在于:是哪个“青城”?

老邵理直气壮地向我表述:“青神县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叫青城县,灌县(都江堰)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叫青城,而且曾经下辖有一个青神乡,这更增添了一点扑朔迷离。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起义爆发在青神县。起义军攻打青神后,攻打的第二个城池是彭山,这点青神、灌县(都江堰)双方都不否认,有共识。试想,如果起义爆发在灌县,不可能舍近求远来攻打彭山吧?沈括《梦溪笔谈》二十五记:‘顺本蜀江王小波之妻弟,始王小波反于蜀中,不能抚其众,众乃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顺’即是李顺;须知,‘蜀江’在古代专指岷江青神段。”

老邵的推理看起来几乎没有破绽。

老邵举起茶杯和我碰杯,“我出身煤矿,你出身铁路,我来自江西,你来自河南。两个外省人坐在青神汉阳湖边一起扯王小波、李顺,今生都不会有第二次啦……”

我看了一眼窗外的似乎化不开的迷雾,笑道,“这么肯定啊?”

老邵眨了眨眼,说,“你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吗?”

旁边的老樯朝老邵比划了个手势,“高深、玄妙!”

老琪则若有所思,即兴吟诵《七绝•题青神忆村》:“潇潇暮雨洒江楼,几度忆村诗兴遒。四海高朋欢聚处,漫将新句赋清秋。”

老邵意兴阑珊,“明早准备好纸墨笔砚!”

我看了看表,披上外套,起身走出禅驿茶坊,心里盘算着时间。黄荆树、黄连木、桫椤树烘托的小径上,影影绰绰地飘过来一个黑色的身影,仿佛是从雾气中钻出来的,背部高耸,似乎是什么装备。人影走走停停,缓缓而来,我看下手机上的时间,迎上前去,人影朝我伸出手来,抓住我的手……是他,老海,背着双肩包从贵州乘动车赶来乐山,又打滴滴赶来青神禅驿·忆村院子,如约加入我们的茶聚。

“这浓雾,明天早晨大概率会化开,”老邵推开窗看了看说,“明天我们去汉阳古镇和‘汉阳造’亲密接触!”

老海、老樯、老琪都露出诧异的神色。老邵轻松地笑道,“此‘汉阳造’非彼‘汉阳造’,不是枪械,而是民生用品……”

“汉阳造”              

狭窄的老街,青砖黛瓦白墙,木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房子,斑驳而柔软,仿佛民国时期的黑白照片,又如同风干的标本。路边的桉树、桤木、水杉之间,偶尔有野兔蹿过。时而有大雁划出一道弧线掠过低空,打破街巷的寂静。

它曾经是岷江水系一个繁华的水码头,始建于汉代,名叫汉阳。石板路、吊脚楼、封火墙,寂寞和庄重,农药、化肥、种子、农具店……缝纫、理发、铁匠铺……供销社、信用合作社,逐次在视线中展开,让我们有恍若隔世之感。

街巷的路人和店铺里的人和邵永义打招呼,递烟,寒暄。看得出老邵的人缘。老邓在旁边羡慕加嫉妒:“如鱼得水啊老邵!”

累了,渴了,盐关街章福记咖啡果茶店出现了眼前。老邵招呼我们歇息片刻。我们在街沿榕树下的竹椅竹桌前随意坐下。上来一名身材彪悍的汉子,递上菜单。

老海道:“老板,我来一杯咖啡,一定要‘拿’点‘铁’,给老樯多加点荷尔蒙。”

彪悍汉子笑了,脸膛上露出腼腆,指了指吧台那边,“老板在那儿。”我们顺着手势看过去,一名少妇正在低头忙碌。

老邵介绍说,彪悍汉子是蒙古族,“他的太太是土生土长的汉阳人,是咖啡果茶店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老樯望着彪悍汉子和他的娇小太太,轻声道:“我有点好奇,‘首席执行官’是怎样征服他的彪悍先生的呢?”

我呷了几口花毛峰,沁人心脾,惬意地伸伸懒腰。小街僻静,黄桷树吐出绿芽,阳光倾斜过来,构成一幅水墨画。几名背包族手持自拍杆路过,扫了两杯卡布奇洛,伫立啜饮。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不忙的时候,过来和我们小坐了片刻。她笑说她真的是一名“汉阳造”。她明显比她先生口齿伶俐,对我们娓娓道来,汉阳西依岷江,你们不要小看了汉阳,它可以通江达海!岷江奔腾向南,在嘉州(今乐山)大佛前接纳了大渡河、青衣江,继续向东南前行,在戎州(今宜宾)合江门和金沙江交汇,汇入长江,然后以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决绝气势,注入东海。岷江汉阳段海拔366米,最终归于海拔0米!唐代进士武元衡的诗《古意》这样描写——“蜀国春与秋,岷江朝夕流。长波东接海,万里至扬州”,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她说的大致准确。青衣江是大渡河的支流,大渡河是岷江的支流。青衣江在嘉州(今乐山)草鞋渡注入大渡河,大渡河在嘉州(今乐山)大佛前注入了岷江。有两处交汇点,但两处交汇点相聚只有1500米。

前面是棉花街,“汉阳蚕种站”遗址进入眼帘。老邵介绍,甲骨文里,“蜀”字就是“蚕”字的象形文字。从第一代古蜀王“蚕丛氏”开始,四川就兴起了蚕桑之业。苏轼《和子由蚕市》诗曰:“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汉阳丝”也是大名鼎鼎的“汉阳造”!

《四川省志·丝绸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记载:“1939年,宋美龄以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的名义,商请省政府将乐山、井研、眉山、犍为、夹江、青神、峨眉7县划为该委员会所属的蚕丝实验区。次年,省政府将乐山等22个县的蚕丝事业划归该委员会管理。”“在青神县汉阳坝、井研、洪雅、井研三江镇、峨眉分设5个指导所,推广蚕桑改良,开展技术训练。至 1944 年,实验区有职员 70 多人,工人 300 多人。”

青神县官网“人文史志”专栏2023年3月14日《汉阳的请柬》一文这样记叙:“汉阳的女子,总是在柔柔的桑林中,把青绿的桑叶,和满满的相思,悄悄背回家。汉阳人栽桑养蚕传统悠久,以当地浸泉井水漂茧子,土法缫丝而出的白厂丝和黄厂丝,因丝色鲜亮和光度匀净,享誉海内外。1938年,新生活运动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在乐山设立蚕桑实验区,便在汉阳和罗波乡龙泉坝建立桑苗3处,宋美龄女士拿出自己的积蓄,捐建了汉阳蚕种场,其址在今汉阳火神庙。著名的乐山‘嘉定磊绸’就是以汉阳丝为原料的。”

说话间快到午餐时间。我们来到棉花街“汉阳棒棒鸡”。餐厅墙上,刻着老邵15年前撰写的《汉阳鸡赋》。席间,熟知内情的老邓兴致勃勃说,“‘汉阳棒棒鸡’是名副其实的‘汉阳造’,排名第一的‘汉阳造’。当然,老邵的《汉阳鸡赋》也是不折不扣的‘汉阳造’……”

在一阵掌声中,老邵用他的江西腔间杂的“川普”朗诵了他的《汉阳鸡赋》——

汉嘉之阳,山奇水秀,桑陌田原,炊烟帆影;岷江润万物生灵,沃土育百姓苍生。

五谷之外花生香,五禽之中鸡为冠,皆上天所赐,汉阳特佳:黑土见花生于野,绿地多鸡舞于畴。古人称奇,列蜀中美食嘉腐雅鱼汉阳鸡;今人传承,推桌上佳肴皮脆肉嫩棒棒鸡。

鸡之有五德,谓忠、勇、勤、信、群,食之有七味:麻、辣、香、酥、脆、鲜、嫩。岷水育汉阳,桑绿蚕肥花生香,平坝放鸡雏,勤觅善刨肌腱好。且栖之于竹笼,奔跑于阡陌,食之以昆虫,啄之以花生,雄者金羽斑斓,挺胸奋颈,气宇轩昂;雌者温良敦厚,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生于农家,献身餐桌,不与凤凰攀亲,愿饱百姓口福。

民以食为天,肉以鸡为上:或烧、或烤、或炒、或拌、或炖、或蒸,可补、可调、可主、可辅、可药。人之食肉者,烹牛有限,宰羊待节,杀猪过年,唯鸡之为菜肴,一家数口,三五好友,病人乳妇,随时所需,慨然而牺牲,便捷易行,贫富不弃。

有汉阳杜氏,开新街第一家,主推汉阳棒棒鸡,远近闻名,童叟无欺。技法承传统白斩,口感调时尚营养,选敞放雄鸡,华羽初齐之龄,井水柴火,汤清肉香,更见暗红于外,包浆于内,肉条细长,骨脆筋爽,更以膏汤提味,红油增色,汁水浸润,芝麻喷香,人见之而开胃,食之而开心,脍炙人口,齐称一绝!

有道是:江上白帆已去,路上行人还来,见鸡可行大事,生活抢占先鸡。

老邵的国字脸上肌肉跳动,语速快,节奏快,如果说一般成年人一分钟说180个字,他一分钟可能达350个字。和他交谈,你会觉得他吐出的语言仿佛是按了2倍的快捷键。街坊都知道,2006年,凤凰卫视摄制组到青神、汉阳拍摄苏东坡专题片,在采访邵永义的过程中,惊叹于他的学识、口才,惊叹于他的表达、沟通能力,认为他和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有一比,邀请他去凤凰卫视主持节目。邵永义踌躇多日,最后放弃了这个机会。

我向老邵求证此事。老邵狡黠地笑道,“曾经有一名青神记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如果说苏母程夫人是一条河,邵永义的笔,就是一叶穿梭在千年前的玻璃江和现实岷江中的扁舟,龙舟赛的盛大和狂欢,瑞草桥的浓情蜜意,程家小姐如栀子花绽放的心事,在和煦的风里,从船边轻轻掠过。’‘有些人,注定永远光芒万丈,比如三苏父子。有些人,注定永远丰沛如河,比如程夫人。有些人,注定终生厮守,比如邵永义。’”

我觉得我懂了,老邵离不开他喜欢到骨子里的青神,离不开他喜欢到骨子里的汉阳。

汉阳古镇的街头巷尾,门前屋后,随处可见慈竹、水竹、楠竹,真个是竹影摇曳,婆娑弄姿。这也难怪,青神乃“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啊。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一诗有这样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流露出超然不俗的人生态度。这儿,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相互比较的价值跃然纸上。

从汉阳的高处,可以遥望几千米外岷江与思蒙河交汇处程家嘴。老邵说,程家嘴既是苏母程夫人的故乡,也是苏轼与王弗的初恋之地。苏轼曾经多次跨过程家嘴思蒙河口的瑞草桥,去与王弗相会。“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便是苏轼的咏叹。陆游来此览胜、驻足,也留下《瑞草桥道中作》一诗,其中有:“瑞草桥边水乱流,青衣渡口山如画。”

汉阳后正街、米市街有不少出售竹编器具的店铺,背篓、提篮、斗笠、簸箕、躺椅、小凳……应有尽有,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老邓钻进“汉阳造”竹编阵中,造型,摆拍,作欣喜状。老东、老琪、老江举起手机一阵猛拍,直呼内存不够用。

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理发铺,清瘦的师傅叼着叶子烟,正给一名老乡推头(理发),墙上粉笔字写着“推头5元,不洗”。缝纫店里,一名壮汉正低头踩缝纫机,旁边已堆积了几件制作完毕的童装。隔壁的铁匠铺里,鼓风机吹得炉膛内炉火通红,炉膛口放着几把火钳,一个大铁砧,一大桶水,一名妇女正来回挥动手锤,火星四溅,妇女额头上的汗滴也四处洒落。偶尔有围炉煮茶的游客过来买把菜刀、镰刀、锤子当纪念品。打铁的妇女和踩缝纫机的壮汉相映成趣,又引来我们这支队伍一阵手机摄影大赛。

老邵向我们招手示意,说,节省点弹药,稍后我们去“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品尝“汉阳花生”“全竹宴”,那也是“汉阳造”哦!

老樯朝老邵比划了一下大拇指:“虽然你是江西老表,经过几十年洗礼,其实你已异化成了老资格的‘汉阳造’!”

苏母祠的玄机

在苏母湖边下车时,望着碧绿的湖中的小岛和岛上的奇异建筑,我心想,还要乘船过去啊。正东张西望,邵永义来了,引领我们悠闲地通过水下隧道,步入苏母祠。真是妙不可言!

位于岷江西岸唤鱼公园内的苏母祠,是为了纪念青神才女、苏轼之母程夫人而建。程夫人出生地青神县把岷江之滨风景最好的一片“鱼”形土地建成公园,在“鱼头”位置建设苏母湖,在“鱼眼”位置建设苏母祠。苏母祠于2023年6月8日开馆。游客通过水下隧道进入苏母祠,在声光电多媒体中感受程夫人激励丈夫、抚教子女、涵养良好家风的故事。

苏母祠由水下长廊和两层主展厅构成,以司马光所著《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为主题。水下长廊展示青神“山川秀美,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引出苏母程夫人,主展厅以“为女、为妻、为媳、为母”四重身份诠释程夫人成就“三苏”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处处场景、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视频,动静结合地营造出沉浸式体验,展示出一场文化盛宴之旅、一次家风浸润之旅。这个由青神县文旅局打造的苏母祠,展厅文稿皆由邵永义撰写。

宁静的水下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了青神的前世今生。

青神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设青城郡,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在青城郡设立青衣县,是为建县之始。郡和县同在一地。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改青衣县为青城县,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改青城县为青神县,县名沿用至今,并将青城郡改为青神郡,郡县同治。隋开皇三年(583)青神郡废除,青神县属嘉州(今乐山市),仍治于原址。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嘉州为眉州,青神属眉州。历史上,青神范围、统辖多次变更。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眉山专区、乐山专区、乐山地区、乐山市、眉山地区、眉山市。

青神县名的由来,北宋欧阳忞撰《舆地广记》曰:“青神以蚕丛氏青衣而教民农事,民皆神之,立祠以祀,故知北周立县以青神为名。”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青神,以蚕丛氏教民农事,人皆神之。”青神县为纪念蚕丛氏,打造蚕丛故里,弘扬蚕丛文化,2007年在城北原青衣土主祠遗址旁修建了青衣广场,并塑立高大的青衣神雕像,供人瞻仰。

蚕丛氏,约出生于公元前800年至700年之间的西周晚期。蚕丛氏部落原为羌人,最早散居于若水(今青衣江)和岷江上游,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渔猎生活。蚕丛氏巡游到岷江中游青神一带,但见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部族遂定居于此。由于蚕丛氏常常身着青衣,教民农桑,邑人称之为“青衣神”。公元前781年,刚愎自用的周幽王继位,留下了“烽火戏诸侯”和“千金一笑”的典故。蚕丛氏在蜀中率先称王,建立蜀国,以农桑兴邦立国,开创了古蜀国农耕文明,奠定了蜀地千秋鸿业和天府之国的基础。

“毋庸置疑,苏母是‘三苏’崛起的第一功臣!”老邵说。苏母程夫人(1010-1057年)出生于眉州青神县风光秀美的程家嘴瑞草桥畔(今属青神县青竹街道),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有礼有节,18岁嫁与苏洵,温柔贤惠,勤俭持家,勉励夫君读书,以身示范教授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使苏家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史学家司马光感其贤淑慧敏,撰写《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给予高度评价:“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铭曰: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我不由得记起在一次茶会上,作家蒋蓝眉飞色舞地谈到,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三母”——孟母、岳母、苏母,孟母、岳母已经演绎得很充分了,而苏母还深藏深闺,不为人知,是时候为苏母树碑立传了!不久,我们就读到了蒋蓝和邵永义倾力合著的《苏母传》,读到了作家奉有湘呕心沥血的《苏母纪》。

历史上,研究“三苏”的文章很多,关于苏母的文字记载却非常少,仅有欧阳修、司马光写的墓志铭,苏洵祭妻文,苏轼、苏辙文章中对母亲有点滴描写。邵永义坦言,这是一个“痛苦”的工程,需要翻阅大量古籍文献,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需要沿着苏母的足迹踏遍眉州,需要多次赴程夫人的出生地程家嘴采访……

老邵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滔滔不绝,谈到了程夫人的出生地:“东临岷江,南面是从眉山流下的思蒙河,一个半岛,一段旧河床,几条内河,滋润了这一片绿地,也包裹着这一个叫程家嘴的地方。程家嘴,平凡得如同岷江岸边的一粒砂,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中,几乎要湮灭得无影无踪,而最终被人遗忘。程家嘴,却因为哺育了一位女人,而历经岁月磨洗,在千年后依然闪烁出金子般的光芒,哪怕只是一粒沙金!她是村中程家的小姐,在这片江边的翠竹林里生长,在江滩上阡陌纵横的桑林、稻田间生长,在她父亲耕读传家的家教中读书习文,采桑织锦,嫁到丈夫家后,她叫程夫人。”

我问邵永义,苏母为何称程夫人?

邵永义道,“之前我和你有一样的疑问,古代女性嫁人后多随夫姓,但是,司马光、欧阳修为苏母写的墓志铭都称她为‘程夫人’!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北宋时期对女性最高的尊称。”

程夫人心怀仁爱、恭孝勤俭,嫁入苏家后,其劝夫以进、教子以学、持家以富的家庭家教家风,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成就了“三苏”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轼6岁入私塾,至8岁时,程夫人给他讲《后汉书》,她讲到《范滂传》: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书生儒士范滂反抗这种阉官统治,为此舍生取义,与母亲诀别慨然赴死,但又难舍亲情,范滂母亲以广阔的胸襟安慰范滂“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有何恨!”苏轼问程夫人:“我长大后做范滂这样为国家舍命的人,你愿不愿呢?”程夫人豪迈地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母吗?”这一席话对苏轼影响很大,对苏轼今后的为政观为民观,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苏家搬进纱縠巷新居不久,发现前人窖藏的一坛金银。程夫人叫人重新埋好,并把土夯得严严实实,她启发苏轼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这是做人的准则。”这无疑是给苏轼上了一堂极深刻的思想品德课,对他超然物外境界的达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一文记录了程夫人对杀生行为的态度,她一向嘱咐家人、仆人,不能捕捉鸟雀。一次,苏家喂养的一只花猫捕着了一只五彩斑斓的桐花凤(蓝喉太阳鸟),小鸟在猫的利爪下拼命挣扎,发出凄厉的叫声。尽管苏轼兄弟勉力救护,小鸟也未能幸免。当苏轼手捧血淋淋的小鸟不知所措时,伙伴中有人吵着要烤来吃。程夫人见此情景,生气地责问是怎么回事。苏轼向母亲说明缘由后,程夫人当即教育苏轼说:“做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做人要有仁爱、宽厚所有的心。”程夫人的话在苏轼年幼的心灵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苏轼一生的为人行事。

《孟子·离娄》记载:“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大家有句口头语, 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而家的基础则是个人。这里的“个人”指的就是承担教养子女的双亲。不得不说,程夫人主持家事,“教子以学”“劝夫以进”“持家以富”的历史,点点滴滴,一羽一片连缀起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女性,这让今天屏幕上、抖音上的某些“励志片”黯然失色!

“很多人只看到‘三苏’伟大成就,却很少思考,这些都是怎么来的?苏轼一生崇德向善,虽受重挫却矢志不渝,成为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的卓越人物。这一切,与苏家优良的家训家教家风绝然分不开!”老邵转换语气,脸上流露出严峻的神色,“然而,程夫人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巨大辛劳、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此之前基本上被遮蔽了……”

片刻,老邵舒展眉头,意味深长地说:“我想,这就是设立‘苏母祠’的意义所在!”

老邵最后画龙点睛的那句话和苏母祠独特的水下隧道,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直至我们离开青神。

车过青神县与眉山市东坡区交界处,公路右侧呈现高耸的牌子:“亲,欢迎来青!”整得好!

(文图:石维明)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樯 三审 詹婉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