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海博会”)于10月31日启幕,40多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或携最新科研成果参展,或派出重量级院士、专家在论坛演讲分享,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推动海洋产学研用投深度融合,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海博会重点板块集结“海洋+教育”力量
在参展的国内外400多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机构和组织中,科创力量尤为突出。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州航海学院等涉海高校,以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中国船舶集团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均亮相。
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中国海博会依托“展览+论坛+配套活动”平台,持续集结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力量。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论坛”暨“世界顶尖科学家海洋论坛”、10场专业论坛上,超150位专家、学者等嘉宾围绕海洋科技、产业、航运、文化、人才、合作、治理等关键领域展开研讨,以智慧之光照亮海洋发展前行之路。
此外,中国海博会还于10月31日首次举办海洋人才交流会,旨在增进海洋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合作,促进海洋人才交流与培养。
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性海洋科技攻关不断突破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打造“海洋+”应用学科群,助力现代海洋高等教育发展,推动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性海洋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届中国海博会,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最新国产海洋装备,既有全球领先的“国之重器”,也有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关键设备,为中华民族经略海洋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所在的上海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区)展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领衔的海洋高端装备领域准工业化实验室长兴海洋实验室,带来了在智能制造与智能船舶、绿色动力与船用设备、深海装备与资源开发、水下探测与综合隐身四大方向的尖端成果。“开拓二号”采矿车作为国内领先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布放作业顺利突破水深4000米大关,最大下潜深度4102.8米,技术性能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是全球首创的超大型深远海自航科研平台,面向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战略部署,创新集成超大重载、超长驻留、超强抗台等极限研究能力,为海洋科学与工程提供极限研究手段。
哈工程展团还在本届海博会上设置了144㎡学校本部成果展示区和243㎡校友企业联盟成果展示区。展品包括新一代水下机器人“悟空号”全海深AUV,以及校友企业中科探海研制的水下自主探查机器人等。
刚刚迎来百年校庆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展品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下目标探测系统,其光学探测能力是当前非激光系统的1.5倍以上,达国际先进水平;海洋浮游生物原位智能观测系统,可对浮游生物进行实时原位观测和高分辨率图像采集分析,为海洋生态学、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管理等提供重要研究手段;东方红3号科考船,国内首艘获全球最高等级“静音科考”认证科考船,作业甲板和实验室面积利用率最大,科考和船舶数据网络信息智能化管理程度最高,船舶和综合科考技术装备最先进。
校地合作院所“顶天”“立地”成果丰硕
在海洋创新生态链中,高校和科研院所既“顶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立地”促进地方产业需求和发展。本届中国海博会上,校地合作院所的丰硕成果也令人惊喜。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SIGS海工院)作为清华大学海洋工程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建设高度交叉的一流海洋学科。SIGS海工院自成立以来,在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工程与水下技术的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如海洋颗粒物精细分类探测器、浮式风能-波浪能-光伏多能互补联合发电平台、深远海浮式风光渔综合装备等。其中,光学传感器与海洋颗粒物精细分类探测器已研发出多类仪器谱系,可应用于海洋环境保护、监测、防灾减灾和资源开发。浮式风能-波浪能-光伏多能互补联合发电平台解决了单一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海上风能、波浪能、太阳能的多级高效利用。深远海浮式风光渔综合装备则结合了渔业养殖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展现出安全、经济、稳定、高效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深圳首个国立科研机构,由中科院、深圳市政府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创立,构建了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2024中国海博会上,深圳先进院携27项前沿科技成果、两大成果转化平台(“率先杯大赛未来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深圳市线上工业技术研究院”)亮相。亮点包括:浮游生物原位成像监测仪,采用先进光学影像技术,集成多项原创专利技术,实现对天然海水中体长500μm-20mm浮游动物的高质量彩色原位成像。水合物储层和海底渗漏一体化原位动态监测技术,搭载地震波四分量传感器和甲烷传感器,连续采集数据并进行边缘处理,采用声学通讯机实现大数据量传输,拓展至多应用场景。深圳先进院-罗德曼克海洋地震勘探联合实验室,基于脉冲功率等技术研发海洋地震勘探设备,实现国产化替代,累计测线长度超2000公里,技术成熟度高。
蔚蓝大海,生机无限、希望无限。在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引下,一代代海洋人将接续扬帆,凝聚起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奋进力量。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温静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