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市民朋友都注意到,我们身边的水生态环境在慢慢变好,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齐飞的场景处处可见。但仔细回想一下,几年前好像和现在不太一样。
2021年10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将“中山内河涌污染问题”作为典型案例通报,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一城碧水清流,变成了条条难以直视的“伤疤”。由于早年低端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粗放,再加上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滞后,治水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长期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是没有退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成立指挥部、组建专班、转变作风、大兵团作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直面问题、排除万难、铁腕治污。
工业废水直排入河,那就向容纳了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生产排污企业的村镇低效工业园“开刀”,以“工改”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将产业链的涉污环节搬到“环保共性产业园”统一处理;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废水,那就因地制宜,采用“三池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中间夹着两个过滤坝)、简易生态、岸基设备等治理模式,让不达标的“尾水”变成可循环利用的“活水”……中山正建立健全全链条治水管水机制,坚持“清淤、截污、纳管”齐头并进,协同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厂区改造、小区雨污分流、农业面源治理、城市面源治理等“六污同治”。目前,中山城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河涌,治水核心工程基本完成。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河道重度黑臭、河面垃圾遍布,到微风轻抚涟漪、两岸整洁有序,居民从“经过得屏住呼吸绕着走”,到“没事儿就去河边散散步”,三年来的一项项数据里,我们看到了中山“治水”的决心与魄力、成效与变化。
治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美丽河涌是身边最大的人居环境,作为市民——这座城市的主人,想要秀水长清、空气常新,我们更应该支持和积极参与治水行动,比如参加“河小青”志愿服务、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等等,让我们一起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水清岸绿吧!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编导/文稿】杨骐玮 郭锦润
【摄制】刘万杰
【设计】陈思理
编辑 杨骐玮 二审 廖薇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