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3日,来禅城欣赏一场广东非遗“潮流”音乐会吧!广州客家山歌、梅州竹板歌、东莞木鱼歌、佛山龙舟说唱等6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将首次相聚2024年“识传食美”非遗活态展”之“非遗小舞台”。
从独一无二的龙舟“freestyle”,到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东莞木鱼歌,再到在八仙桌上打鼓的瑶族小长鼓舞……来了解一下这些兼具历史味与潮流味的非遗歌舞戏剧。
南海龙舟说唱:独一无二的非遗“Freestyle”
“龙舟说唱”源于民间,是粤语曲艺的一个曲种,民间称唱龙舟或龙舟歌,2007年3月被南海区列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被佛山市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南海龙舟说唱非遗传承人杨美花。
此次南海龙舟说唱的表演者非遗传承人杨美花,于2008年开始研究龙舟说唱的编、唱及敲击乐鼓谱。近年来,除了研究传统乐谱,还撰写内容紧贴社会新风、与时俱进的龙舟新歌,让大众欣赏到不同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时代精神。
杨美花说,一个成熟的龙舟艺人既能遵循惯常性情境,又能在即时性情境中根据听众的表情反应、掌声大小、喝彩程度等即时改变词语,每一次的龙舟说唱表演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表演事件,“希望用龙舟说唱的方式传播新时代文化,让广大市民认识到广府文化的精髓。”
茂南木偶戏:指尖上的“戏剧”,比动画片都好看!
想象一下,一个人操纵着木偶,在幕后演绎出千变万化的故事,是不是特别神奇?
在茂南地区,木偶戏多以单人表演为主。单人木偶戏道具不多,除了几十个木偶,便主要是一些打击乐器,基本用一担木偶箱就能全部装下。
茂南木偶戏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演出时,表演者隐于红帘布后,单手操纵杖头木偶,方寸之台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木偶在表演者熟练的操作下,衣袂翻飞,神态生动,配上独特的木偶唱腔以及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和喉管、唢呐、二胡等管弦乐,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就在这方寸舞台上轮番上演。
近年来,非遗传承人周宏丽除了传统经典剧目外,也创作了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并探索将木偶戏和歌曲、戏曲等元素结合。周宏丽说:“这个节目的亮点在于人与偶的情感交流与灌输,在人偶交流之中,表演的故事性得到增强,同时呈现出来一种戏剧化的反映,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人偶的魅力。”
还没规划周末去哪儿玩的家长,不如带着孩子一起观看精彩的木偶剧吧!
@客家人,家乡的竹板歌你听过吗?
竹板歌有着“四块竹板走天下,一张嘴巴唱古今”之美誉,因唱词通俗易懂、表演道具简单等特点,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据悉,竹板歌来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清朝时传入梅州地区后,兴宁竹板歌、蕉岭竹板歌、梅县竹板歌等相继而生,逐渐流行于全梅州,传承至今200多年连续不断。
梅州竹板歌由钟伟华、黄秋霞师徒表演。钟伟华唱山歌、竹板歌已长达40年。黄秋霞近年来通过在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直播表演,为非遗文化、客家文化插上“数字”翅膀,走进越来越多的人家。
对客家方言以及音乐有兴趣的市民,不要错过原汁原味的梅州竹板歌。
聆听响彻广州各区的客家山歌
广州客家山歌是定居于广州的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它一方面沿袭了中原特色,与闽、赣,以省内粤东梅州、河源的客家山歌一脉相承;同时又因地制宜,积极吸收广州本土音乐文化与民俗。目前,客家山歌在广州传播很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州方言瑰宝。
非遗传承人王铁华将在佛山演唱多首广州客家山歌,“听、唱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文娱生活的重要内容,情感浓烈的山歌总能激起客家人的文化认同,希望歌曲能让在佛山的客家人找到回家的感受。”他说。
孩子们都爱唱的东莞木鱼歌
木鱼歌属弹词类曲种,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在东莞传承的历史已有350余年,凡有吉庆,主人都会请木鱼书艺人弹唱,以为助兴。东莞木鱼歌以东莞话演唱,其行腔抑扬顿挫,委婉动听。
非遗传承人黄佩仪(右三)和徒弟演出照。
十多年来,广东木鱼歌非遗传承人黄佩仪在校园传授木鱼歌,并在社会广泛推广。她创作的不少木鱼歌被东莞学子所喜爱。“有趣、具有创造性”,是黄佩仪给木鱼歌贴的新时代标签。
“糖不甩,鸭膥丝,甘甜爽滑好清奇……”这就是黄佩仪创作的新歌《甜甜蜜蜜糖不甩》。对传统音乐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到现场听听新版的木鱼歌。
“最炫民族风”当属清远瑶族小长鼓舞
清远瑶族小长鼓舞,是流行于瑶安瑶族乡盘石里村的一种民间舞蹈。两个表演者在一张八仙桌面上打鼓,以显示舞者技能。因为桌面空间有限,两位表演者的动作须默契配合,贴身而舞,以显示高超的技艺。
近年来,小长鼓舞表演上过央视,也去过国外演出,北京舞蹈学院曾邀请相关演出人员入校进行长鼓舞教学。三天时间,省级传承人赵新花携赵晓承共同表演瑶族小长鼓舞。
这么具有民族风情的舞蹈,喜欢音乐、舞蹈的发烧友,也不要错过呀!
策划|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颖欣
文字|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图片|活动主办方提供
点击下图进入佛山+“佛山秋色”社区,更多秋色资讯、互动活动等你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