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勇,于2001年入伍,2020年底转业安置到坪山街道办工作。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派驻汕尾市陆河县上护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任工作队队员兼护南村第一书记。
驻村三年,他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艰苦奋斗,致力于将护南村培育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通过守牢“两条底线”,解村民之困;创建“两支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奋力打造坪山帮扶陆河高质量发展护南样板。
守牢“两条底线”,解村民之所困
从驻村开始,李正勇就一直把守牢“两条底线”作为自己的重点工作。入户走访村民时,他发现有几户村民家庭生活条件不容乐观,这些家庭要么是病、残,要么就是缺乏劳动力并且要供几个孩子上学,都处于贫困线边缘,存在严重返贫的风险。于是他立即召集村两委,研究对策并报坪山街道办,而后创立了坪山街道-护南村扶危济困基金,主要用于因大病、因学、因突发严重困难而存在返贫风险的村民家庭,截至目前共救助20余户家庭,资助共6万余元,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民家庭的生活条件。
同时,他积极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扶持脱贫户发展家庭种养小产业,坚决筑牢防返贫底线。李正勇积极协调广东省农科院试验田项目落户护南村,通过试种、筛选后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并免费向村民发放优质稻种1000余斤;了解到水稻种植缺乏基础设施支持后,他便利用帮扶资金10余万元修建提水泵房、机耕路;同时,为解决农民种粮不好卖、卖不上好价钱的问题,李正勇与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护南香米品牌,通过加工、消费帮扶等举措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护南村粮食种植面积近两年居于全镇首位,为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贡献了护南力量。
创建“两支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李正勇坚持以党建引领促产业振兴,他在坪山街道办的帮扶支持下,购置巡逻车、垃圾清运车、割草机等配套工具,组织党员成立党员先锋队,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联系服务群众等,把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落到实处。
护南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老人则在家带娃和务农,但由于缺劳动力、种地收入低等多方面因素,村里的土地大片撂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正勇筹集资金35万元购置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组织村干部、党员骨干、种植能手成立托管服务队,开展耕地、收割等生产环节托管服务,把先进的品种、技术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导入到农业生产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仅让农民省心、省力又省钱,又有效推进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收,破解了撂荒地复耕复种等难题,带动小农户走进现代农业。
区别于单纯给钱给物的输血式帮扶,这条帮扶路是激发党员群众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帮扶。
发展“三大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李正勇还积极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他依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队,把以往由外省主导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转化为由本村主导,把服务范围扩展到周边镇村,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发展壮大了村级产业水平。
同时,李正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打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筑巢引凤,动员在外乡贤人才回村,协助陆河县拾柑印记农业有限公司落户护南村,发展农副产品规模化种植、研发、生产和销售。
此外,李正勇立足当地禀赋资源,利用护南河道、温泉等资源,计划与文旅产业公司合作打造护南水乡游船项目以及温泉民宿项目;并规划在护南河道周边发展稻田景观、农家乐等配套产业,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
李正勇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让村两委班子得到了锻炼,自身也得到了成长。三年帮扶期已结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仍旧会以以奋斗者的姿态持续努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