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谋划布局高速磁悬浮网络 深圳印发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2024-10-25 09:09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2035年,深圳将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2035年,深圳将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近日,《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正式印发,提出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发展目标及策略。

方案提到,到2035年,深圳高水平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其中,“12312”出行交通圈,指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123”快货物流圈,意味着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即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为实现上述目标,方案围绕“强化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完善多层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梳理18项具体任务。

补齐高端航运短板

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根据方案,深圳将构建“一体三翼”深圳港总体格局,到2035年,力争集装箱年吞吐量增至4100万标箱,LNG年接卸量达到2400万吨,汽车年运输量达200万辆,实现港口作业效率全球领先。

重点加强与广州港、香港港的发展协同与服务对接,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综合竞争力。

实现港口集疏运体系由公路主导向公铁水多方式协同转变,依托组合港、内陆港体系建设强化深圳港枢纽地位。规划到2035年总计开通30个以上内陆港。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

共享湾区世界级机场群

空港方面,方案提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积极协调推进广深第二高铁、港深西部铁路、深惠城际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深圳与湾区其他机场的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强化机场与全市域轨道交通网络特别是城市功能中心的高效衔接、便捷通达。到2035年,深圳的航空出行便捷性进一步提升,实现全市域60分钟可达宝安机场,便捷高效地利用香港、广州、惠州机场。

在建设多点直连的城际铁路网方面,方案提出到2035年,深圳实现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核心区、深圳都市圈重点片区1小时通达,尤其提到优化城际铁路建设运营模式,实现“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

拓展陆路交通纵深

谋划高速磁悬浮网络

方案提出,强化铁路在深圳陆路对外通道中的核心功能。加快广深第二高铁规划建设,推进深河高铁、深南高铁前期研究。打造东部沿海、京九、京港澳、成渝、西部沿海、深圳至香港等六大铁路走廊,进一步提升辐射能级、拓展经济腹地。

此外,超前谋划时速600至10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网络在深圳地区的合理布局。力争到2035年,六大铁路复合走廊全面成型,国家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40公里以上,实现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6小时全面可达,4小时通达范围覆盖泛珠三角地级市比例达到55%。

拓展职住选择空间

服务中长距离通勤

深圳市域交通方面,深圳将进一步完善市域“五主五辅”对外轨道枢纽体系。其中,深圳站、深圳北站、西丽站、机场东站、深圳坪山站被列为“主枢纽”,光明城站、福田站、罗湖北站、深圳东站、平湖站为“辅枢纽”。目标是力争到2035年,全市实现高铁出行“多点始发、就近乘车”,全市域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中长途铁路旅客年发送量超过9000万人次。

针对深圳目前职住分离的现状,方案提到,加快时速160公里级都市圈快速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重点服务都市圈中长距离通勤出行,拓展城市发展与职住选择空间。并完善面向交通出行者的普惠交通服务。到2035年,力争实现城市轨道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轨道站点800米范围人口岗位覆盖率达到75%以上,高峰期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全链条出行时间比由1.7降为1.3。

“12312”出行交通圈

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3小时通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城市

“123”快货物流圈

1天送达国内城市2天送达周边国家主要城市3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10-30-60”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

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

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