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如对镜——兼怀卞之琳先生丨人文天地·南海潮

岳洪治
2024-10-18 07:4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几十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遇堪称镜鉴之人、可使我“明得失”的师友,很是不少,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就是让我难忘的一位。

是在30年前,为了编选一套 “名家抒情诗精品大系”丛书,我写信去向卞先生约稿。其时,我与卞先生相识已有10多年了。最早是在1983年我责编《徐志摩选集》的时候,因为知道卞先生在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那几年,曾师从徐志摩,而徐志摩在主编《诗刊》的时候,也发表过卞之琳的作品,二人有师生之谊,所以,我就到卞先生家里拜望他,请他为《徐志摩选集》写过一篇序。到1986年我责编《现代派诗选》、1989年责编《新月派诗选》的时候,为选诗的事情,到卞先生家里请教的次数就更多了一些。

卞之琳既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也是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因而,两种流派诗选,都选了他的诗。《新月派诗选》选入了他的《记录》《傍晚》《寒夜》等12首诗。《现代派诗选》选入了他的《古镇的梦》《尺八》《圆宝盒》《断章》《寂寞》等16首诗。在《现代派诗选》中,卞之琳不但是排在第一位的诗人,也是全书31位作者中,除戴望舒之外,入选诗作最多的诗人之一。期间,我曾多次到卞先生家中拜望,有时是为了工作方面的事情,有时则是专为向他请教去的。交往多年,卞先生已经是我熟悉的一位前辈诗人了。

卞先生居住的北京东四东罗圈11号,与我居住的朝内大街203号,以及我供职的朝内大街11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距离都不算远。那些年里,虽然我多次到卞先生家面聆教诲,然而,还是有一些书信上的往来。为编选“名家抒情诗精品大系”丛书,我与卞先生的通信,即是一例。这套丛书,是我和几位爱诗的朋友一起编选的,包括:《如歌:瞬间的永恒》《如画:林下的轻歌》《如醉:窗前的独语》《如痴:恋人的心声》《如禅:哲人的冥想》等5种,1996年9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要编这样一套世界范围的著名诗人诗歌选本,自然不能缺少了卞之琳先生。所以,我就从《现代派诗选》和《新月派诗选》两书中,挑出适合“丛书”选题的:《奈何》《群鸦》《记录》《傍晚》《寒夜》《一个闲人》《一个和尚》《投》《酸梅汤》《一块破船片》《几个人》《断章》等12首短诗。我把所选各篇题目,按写作时间顺序排好,单写在一页信纸上,连同约稿函(作者签字后即为授权书),一并寄给了卞先生。自忖,所选诗歌都在《现代》和《新月》两书已选诗歌范围之内,都是作者认可的作品,此番选入这套“丛书”,卞先生是不会有异议的。

卞先生的回信,不是写在讲究的笺纸上,也不是写在普通的信纸或白纸上,而是写在我寄去的那份约稿函上,又寄回给我的。照录如下:

“选收本人诗作若干首,没有问题,但请先书面函告我选哪几首,用哪种版本的,我才好签署同意,并指出文本应注意事项。我十月下旬才接通知(信封上所印邮戳为证)迟复乞谅。”

“除了另纸所列第一、二首以外,共10首听便。每首都在篇末注明写作日期(见另纸)。”

写在约稿函上的回信,是现存卞先生给我的最后一封信,也是使我难以忘怀、深受教益的一封信。卞先生在我寄上的拟选诗歌题目一页上,用红笔划去了排在前边的《奈何》与《群鸦》2首,保留了其余10首,并在每首诗题后面,逐一注明了写作日期。在写有回信的那份约稿函上,和写有12首诗题的纸页上,都加盖了他的长方形篆字名章。“丛书”定稿的时候,我把卞先生首肯的10首诗中的《记录》《傍晚》《寒夜》《一个闲人》《一个和尚》《投》《酸梅汤》《一块破船片》《几个人》等9首诗,编入了《如歌:瞬间的永恒》一本,把《断章》编入了《如禅:哲人的冥想》一本。

——为“丛书”编选卞之琳诗歌的事情,至此可谓圆满结束。

然而,这些年来,每当我重新捧读卞先生来信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揽镜自照的感觉。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年少鲁莽、礼数不周,和工作上不够细心的缺点与不足;更看到了卞先生对待文字、对待创作、对待人际交往和行事规则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卞之琳先生给我的信很短,却是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阅读、认真思考的。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岳洪治)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