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医保基金监管蓝皮书《中国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发展报告(2023~2024)》在京发布。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国家医保局飞行检查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今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共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
医保基金监管亮剑,守好百姓看病钱,表现出国家层面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莫大决心。
从拉拢参保人虚假住院,到混淆性别骗保,再到异常高住院率背后的骗保……近年来,骗保现象层出不穷,有的骗保闹剧几乎半公开化,令人惊愕。
近一个月间,国家医保局密集通报了包括无锡虹桥医院、哈尔病药店在内的50余起欺诈骗保案例。可以说,诸多骗保案例呈现出“链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特点,杀伤力和危害性都很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一些医疗机构“集体”上阵骗保,为的是局部利益。他们的获益,是以医保基金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受损为代价的。这种做法既贪婪自私,也非常危险。一旦医保基金出现流失“黑洞”,医保基金的安全之基就会被撼动,亿万人的核心利益就会遭到侵害。
应该看到,现实中,骗保行为越发隐蔽,手段也越发多样化,这给打击骗保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不论如何,骗保的“原理”和“技术运用”都相对浅显,并没有什么高技术加持。例如,有医院以伪造的手法来骗保,便是一种无中生有、以量取胜的低端做法。
要打击和遏制骗保行为,必须建立起更大的技术优势,让骗保线索和细节无法藏匿。在诸多案例中,国家医保局先通过大数据模型线索锁定有疑点的医疗机构,再派出飞行检查组,令骗保行为水落石出。这些行动,做出了示范。
当然,在广泛运用先进技术“碾压”的同时,必须通过强化制度和机制,形成对骗保行为“人人喊打”的合力。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相关机构,必须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有力发挥打击骗保的主动性。一方面,医疗机构当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和透明使用医保基金;另一方面,地方监管部门当健全基金监管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拓宽社会监督渠道,保护好“吹哨人”。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