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担任学术指导,澳门科技大学郑观应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政府联合主办的“郑观应青年学者研习营2024”在郑观应的故乡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举行。
资料显示,郑观应生于广东中山雍陌村,“世居澳门”,被誉为“澳门之子”,是近代中国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改革家和实践家,毕生致力国家富强的思考、著述及实践,曾启迪了无数仁人志士,对今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强指出,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目标,以郑观应、唐廷枢为代表的香山人贡献突出。郑观应忧国忧民,其巨著《盛世危言》在我国现代化发轫之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有独到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澳门科技大学围绕郑观应这一时代性杰出人物开展“中国情 强国梦——郑观应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生教学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选题独特,教学相长,成果显著。中国历史研究院高度重视和支持“郑观应青年学者研习营”,着力培养青年学者,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教研合作,致力打造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学术高地。
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书记、主席梁锦胜表示,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洋务实业家,在治学、经商、著述等方面作出了不朽功绩。他的《盛世危言》写于1894年,今年已出版130周年,是较早思考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系统学习借鉴西方社会制度、传授富强救国的思想宗旨、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改造社会方案的著作。新征程上,将传承郑观应等先贤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操和敢为人先的开放意识,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的新篇章。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表示,郑观应既有丰富的民族工商业实践,又有影响深远的宏伟巨著,其爱国情怀、强国思想和奋斗精神永远值得纪念、学习、研究和弘扬。郑观应青年学者研习营是澳科大主动发起,走出澳门,与其他高校师生切磋学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人文交流、繁荣湾区文化、共建研究生教研创新合作平台的一次探索,也是澳科大第一次与内地政府合作举办的全国性的专题研习营。研习营搭建澳门与内地学子沟通交流的平台,培养青年人才,促进学术发展,为推动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一国两制”新实践作出应有贡献。
中山市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致辞表示,近年来,三乡镇立足“百千万工程”,大力推进郑观应故居保护活化,深度挖掘郑观应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建成郑观应文化展示区,打造木偶剧《郑观应》、沉浸式戏剧《郑家夜宴之秀峯家塾》,开发郑观应IP文创产品等,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生动展现郑观应事迹和思想文化。三乡镇与澳门科技大学持续推动郑观应文化研究,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课题;今年计划将郑观应文化展示区与箜篌文化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地标。未来,三乡镇将进一步挖掘和展示郑观应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不断提升香山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为中山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贡献三乡力量。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林广志作了题为《意诚格物:学习郑观应 奋力中国梦——澳门科技大学唐廷枢、郑观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总结澳科大近年来开展郑观应、唐廷枢、澳门香山历史文化、澳门学、中国近代化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尤其青年学者开展的郑观应研究选题等。在澳科大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郑观应研究已进入有机构、有团队、有杂志、有平台、有基地的“五有”新时期,为下一步开展郑观应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出“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丰富人文湾区”“创新研究生教学模式”“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更广泛合作”等思考和展望。
来自7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参加研习营,参观郑观应故居和郑观应生平史迹展,围绕郑观应的人际交往与主要事功、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和商业实践开展交流研讨。同时邀请著名学者担任导师,对相关论文进行精彩点评。营员立足史料、发掘史料、研究史料,探讨了郑观应与梁镇南、余治、彭玉麟的人际交往,郑观应的海防观、国别观、兵器观、女性教育观及对出洋华工的考察,郑观应与招商局公学和《申报》的关系,郑观应编撰的《盛世危言》版本及其往来书信的整理与利用,以及近代国人“奇技淫巧”观念的变迁、晚清人域外游记的阅读史、晚清国人对檀香山的认知、近代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轮船招商局的官商博弈、洋药税厘的流转与福州船政局的经费筹划、“中学西传”的发展与突破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史料、新观点、新知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新风貌,是“郑观应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成果。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