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为重症患者守住最后“生命防线” ——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
读特记者 戴晓蓉
2020-09-11 07:49

冯永文在复杂疑难病例会诊中分析患者病情。(资料图片)

冯永文没有想到,在64岁这一年,会遇到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更没有想到,在临近职业生涯尾声时,能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在他看来,这份荣誉,是他治病救人、从医一生最好的注脚。

2020年初,深圳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这位已过花甲的深圳重症医学权威专家,第一时间临危受命,支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ICU,他带领全市重症医学专家团队,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为一个个重病患者守住了最后的“生命防线”。

最快速度改造ICU病房

大年三十晚上,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急救医学部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永文接到了来自市卫健委的电话,为应对不断蔓延的疫情,市里要马上组织一批ICU专家赶赴市三医院救治重症患者。作为深圳重症医学领域权威专家,64岁的冯永文毅然受命,并负责立即组建队伍。

他脑海里浮现了一些“老战友”的名字,于是,一通通电话打了过去。让他意外的是,没有一个人“打折扣”。大年初一到初四,22名“突击队员”陆续到位,其中包括14名专家、8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全部来自深圳各大医院ICU。

大年初一这天,冯永文中午还在市卫健委参加抗疫会议,晚上8点就出现在市三医院ICU病区中,着手梳理患者治疗情况。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ICU病区,他一待就是近40天。

进驻医院后,冯永文的首个任务就是改造病房。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人,很大程度上要依靠ICU的设备支持。但当时市三医院的ICU,不仅床位不够,而且不是负压病房,大批新冠肺炎患者只能入住感染科的普通病房。

随着重症患者数量增加,问题接踵而来:供氧量仅能满足30%重症患者的使用;抢救患者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耗电量巨大,放在普通病房容易短路;最重要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每分每秒都在变化,而当时病房的隔间构造,可能会妨碍医护人员的视线,从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把普通病房改造成ICU、在病房里装摄像头监控病人……在市三医院的支持下,冯永文用了约2周时间,临时当了一次“室内设计师”,对市三医院病房进行升级改造。完善后的ICU,为后面长达数月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

“特别是ECMO,通过深圳卫健委的协调,我们最终向市人民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南山区人民医院借到了4台,因为机器的品牌不同,有些医院甚至把唯一一套耗材借给了我们,而且还亲自送来,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冯永文说。

15秒,挽回一个危重病人生命

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是深圳战疫的关键的环节。在冯永文的带领下,重症专家团队饿了简单吃个盒饭,晚上去医院旁的宾馆休息一下。和所有组员一样,冯永文每天都扑在ICU,思考一切办法,救治每一个生命。

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2月22日晚上10点40分,一位上了ECMO的患者的生命体征突然变得不平稳,冯永文接到电话后,叫上几位专家,10分钟赶到现场,通过研判,决定要换管路和膜肺。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全国能够熟练操作的医生仅有2000多人。在冯永文的指挥下,6位医生各司其职,仅用15秒,就成功将管路膜肺更换成功,挽回了一位危重患者的生命。

每天上午8点,冯永文都要到病房查房;10点查房结束后进行疑难病例讨论;11点由医院组织多学科会诊,对更复杂疑难病例进行讨论;讨论会持续到中午1点后才能吃上午餐;午餐后开始下午的治疗工作。由于危重病人的情况随时可能变化,需要密切监管,放心不下的冯永文经常在病房蹲到深夜。

“我们最高峰的时候,管理着40多位病人,冯主任熟悉所有病例的情况,每一个危重症患者救治方案的确定,在专家讨论会诊后,都需要他最终拍板。他已经60多了,经常跟我们一起熬夜,没有休过一天。”同为重症医学专家组成员的任迪医生告诉记者,“他是我们ICU里的‘定海神针’。”

总结“深圳经验”为战疫引航

在ICU工作风险与难度并存。与危重病人近距离接触,防护服外就是病毒,稍有不慎即感染上身;与普通感染病人相比,重症、危重症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基础疾病多,需要有更全面的治疗思路和一刻不松懈的管理。冯永文常对组里的年轻医生说:“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判断,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不能出错。”

年过六旬的患者陈先生(化名)曾是ICU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之一,刚被送进院时一度生命垂危。他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在病毒的作用下,气体在肺里得不到有效的弥散和交换,导致全身缺氧,而他的心脏因为有原发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无法承受这样的低氧环境。生死一线间,冯永文准确判断——马上为其气管插管,进而上ECMO,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终,通过20天与病魔的鏖战,患者度过了最危险时刻,“这样的危重症患者,能成功逆转,在国内并不多见。”市三医院院长刘磊回忆。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没有前例可以借鉴。以冯永文为首的深圳重症专家团队,边救治边总结,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临床经验和方法。根据在市三医院的实践,他们提出,提前筛查出可能从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的病例,尽早介入干预治疗的做法,这一经验被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他们在全国率先提出重型/危重型患者“四集中”的管理模式,即:集中确诊患者在定点医疗机构治疗、集中重症患者在ICU病房治疗、集中区域先进技术与人员、集中相关先进设备,为战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点赞深圳筑就“铜墙铁壁”

“深圳在这次战疫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所获的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更是对整个深圳卫生医疗系统的肯定。”获奖后的冯永文表示。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像冯永文一样,全市医务人员白衣执甲,筑就一道“铜墙铁壁”,保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

1月8日,在社康接诊患者时,深圳中医院学苑社康中心医生李天昊敏锐注意到患者有武汉接触史,马上上报。后来证实,这是深圳发现的第一个新冠肺炎患者,该名患者和她的家庭,也成为武汉以外确诊的首批患者。

拉响警报后,深圳全市医务人员迅速投入到抗疫中。1月25日,深圳组建市级新冠肺炎重症专家组进驻市三医院。2月24日,深圳又组建重症医学、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市级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专家组。在救治中,专家组分成若干治疗小组,通过“一人一组一策”的方式,实现每一例重型危重型病例均有一个高水平医疗小组负责救治。

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全市7000余名社康机构医务人员发挥“健康守门人”的职责,负责对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开展测量体温、流行病学调查、核酸采样、健康指导等工作。与此同时,对于确诊病例,疾控部门也在第一时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截至目前,累计追踪密切接触者7438人,开展疫点终末消毒和全市累计消杀5831次(场所),累计消杀面积9198368平方米。

在做好本地疫情控制的同时,深圳还先后派出5支医疗队总计77人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在全市医务人员的奋斗下,深圳防控疫情的实践被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点赞”,作为城市案例写入考察报告,向全球推介。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