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深圳创新探索

深圳特区报
2024-10-11 07:3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诸多创新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供了经验。多位资深专家予以充分肯定。

从城市性质与定位 看新时期深圳的使命担当

■ 王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国务院关于深圳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批复,开篇就明确了深圳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深圳历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是落实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深圳发展目标和要求。解读本次批复,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体现继承与延续。经济特区是深圳一张最重要的名片,既是国家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也是深圳持续发展的优势和动力。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深圳已成为全国第三大经济城市,“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表述的延续,足以体现深圳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是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窗口,作为国家“对外开放门户”当仁不让。

二是突出了深圳特质。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国务院批复中对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等表述,是对深圳城市特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圳应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三是赋予了新的使命。首次出现“现代海洋城市”概念,有助于强化国家在南海及更广阔海域的影响力,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海洋通道建设,深圳优质的山海资源特色也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进一步彰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让人振奋,这是对深圳在国家交通战略布局中地位的跨越式提升,标志着深圳将逐步成为具备汇聚全球资源要素、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能力的国际性枢纽城市之一。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刘大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全面实施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已成为深圳市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总体规划》作为深圳建市以来第一部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海洋蓝图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彰显了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与优化空间治理方面的长远考虑与坚定决心。

《总体规划》明确指出,深圳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基础上,致力于支撑深圳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正以超大型城市的视野与格局,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海洋治理新路径,力求在海洋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

其中包括:协同陆海一体化与区域差异化发展,全面强化了陆海全域全要素统筹保护与高效利用,构筑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国土空间发展新格局。协同底线保护与发展保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多措施协同推动海岸带精细化管控,为下层级规划编制和管控要素传导提供了依据。协同推进海洋文化保护与魅力空间塑造,形成“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城”的多维深圳。提质增效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全方位引领海洋产业创新发展。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与全球海洋治理,推进深圳作为未来国家海洋中心城市的全球化布局。

市民在深圳湾公园游憩,与候鸟和谐共处。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总体规划》的实施,将给深圳海洋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活力和新空间,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新背景下建设智慧城市 为深圳描绘未来治理新图景

■ 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

《总体规划》以全球化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谋篇布局。

回顾40多年发展历程,深圳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上先行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在G20智慧城市排名中位列前10%。智慧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密不可分,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国土空间在线规划、三维会商等应用系统建设,推动城市全域时空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总体规划》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理念和措施深度融入规划各个内容板块,契合了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对深圳下一阶段发展进程将在多方面发挥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其中包括:智慧感知城市规律,为城市治理提供信息保障。创新智慧治理制度,为城市运行管理提质增效。布局智慧基础设施,为全市人民创造智能生活。

深圳加速迈向“低空经济第一城”,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载人观光试飞。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深圳的数据驱动和技术创新基础实力雄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范本。作为具备新质生产力特质的未来产业,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为深圳带来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总体规划》指引下,深圳能够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并在此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在国家城市治理及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港深双城“深度合作 协同发展”的共同历史使命

■ 凌嘉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原署长、香港理工大学实务教授)

国务院批复特别提到,深圳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强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与香港、澳门深度合作、协同发展”。而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也面临突破性机遇,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为香港的发展及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来五项历史性突破。

在此背景下,“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是港深双城的共同历史使命。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在空间规划及发展方面的融合,必然是由近至远,首先当聚焦在香港与相邻的深圳。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必须以深圳先进制造业和强韧的科创动能为战略助力,推动创科产业成为香港第二个经济发展引擎,使香港发展成为一个创新型的现代化国际都会,全面形成一个更可持续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深圳亦可借助香港面向全球的现代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业服务、物流服务和大学的科研实力,达成《总体规划》把深圳发展“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战略任务。

此外,港深可借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机遇,共建儿童友好型社区、青年发展型社区、长者友好型社区,让“双城”社区设施互享、社会政策互补,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全龄共融城市。

深圳建设国际一流公园城市和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龙华区白石龙音乐公园活力多元市民共享。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