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

深圳特区报
2024-10-10 16:15
摘要

本届年展共展出深圳九位摄影师的专题作品,体现了深圳摄影师关注本土题材,不负时代,用自己的影像方式传递个人独特的观看和摄影追求

10月10日,备受关注的深圳第十九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本次摄影年展由深圳市职业摄影协会、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活动得到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开幕现场揭晓了年度大奖及年展的多个奖项。

本届年展共有深圳本土9位摄影师的9个主题的摄影作品展出。集中体现出深圳本土摄影师关注本土题材,不负时代,用自己的影像方式传递个人独特的观看。

本次参展作品呈现出当下纪实摄影的多样性、丰富性,展示了每个摄影人各自的兴趣、个性和对摄影不同的理解与把握,让人们看到在纪实摄影这个大范畴下缤纷多彩、各有所趋的摄影实践。

直播网红   秦臻/摄

平山村   毕凯菱/摄

其中,秦臻的《直播网红》,毕凯菱的《平山村》,关注社会现实、时代现象,属于社会性纪实作品。

友联船厂   罗康琳/摄

候鸟,从深圳飞过    刘粤生/摄

罗康琳的《友联船厂》,刘粤生的《候鸟,从深圳飞过》,属于专题报道摄影。

拼贴城市  谢宝鸿/摄

城市律动  杨竹青/摄

谢宝鸿的《拼贴城市》,杨竹青的《城市律动》,可以看作新纪实摄影;

市景    李兵/摄

摩幻:摩登中的幻影     杨家蕴/摄

李兵的《市景》,杨家蕴的《摩幻:摩登中的幻影》,大概可以称为当代个人化新纪实摄影。

深圳古村  冯斌/摄

冯斌的《深圳古村》作品既有胶片拍摄的,也有数字影像。冯斌使用一台8X10英寸的大画幅胶片相机拍摄,采用 “预先想像”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按快门以前,摄影师已经明确知道想要的最终影像是怎么样的。“胸有成像”之后,决定如何曝光、胶片如何冲洗以及数码要做怎样的后期调整。在创作中使用传统的铂钯工艺结合数字底片制作最后的影像。

从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大范畴看,自产生以来,社会性纪实摄影因其主张关注社会现实,倡导观察、记录、见证,以摄影手段帮助推动生活进步,因此长期居于纪实摄影主流地位。

“吾城吾乡”摄影展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纪实摄影展,一直不断地在跟进纪实摄影的实践与创作。此届展览,九组参展作品,新纪实类占五组,比例明显放大,占据多数,恰恰对应了纪实摄影在当代的演进。

深圳作为一座现代移民城市,一代又一代异乡人融入这里工作、生活、成家立业,创造了人类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创造了“深圳速度”。

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一边奋斗一边生活一边拿着照相机拍摄。他们带着对故乡的眷恋,也带着对深圳的热恋,执着于人文关怀,不计功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拍摄,从来没有停止探寻的脚步,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更是记录了深圳的年轮。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了中国城市化的脚步,也看到了深圳人的奋斗梦想与期盼,作品传递出生命之光、理想之光,以及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审视和反思。这些碎片化、切片式的影像记录着深圳这座迅速生长的城市的创造冲动和成长轨迹。于是就有了年复一年、与时俱进的“吾城吾乡”摄影年展。

“吾城吾乡”摄影年展所倡导的纪实性、社会性、人文性、艺术性的理念越来越被广泛认同,深圳摄影人的拍摄理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他们不再是热衷于拍风光花草,而是开始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关注周围的变化和生存现实。年展以民间视角呈现深圳,已成为它的重要特征,并得到摄影界的普遍认可。正是因为深圳这些摄影家有这样的情怀和人文视角,他们的镜头才瞄到了一个具有丰富的可观性的深圳,他们的拍摄才找到了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的影像才记录了时代,具有了历史性和摄影师们的个性追求。

(文中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谢欣如 二审 玄伟东 三审 丁庆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