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深圳2035丨刘大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4-10-09 20:46
收录于专题:读懂深圳2035
摘要

在底线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充分衔接《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和近期发展要求,从国土空间方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给予保障,为深圳海洋经济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导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国务院批复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此我们特辟“读懂深圳2035”专栏,从资深专家的视角为您系统解读深圳2035总体规划,助力规划的统筹引领,推动规划的有序实施。本期推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大海的访谈文章。


刘大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基于海洋负排放的全球海洋空间规划2060”首席
联合国经常性进程专家
中国海洋大学博导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海洋覆盖了70.8%的地球表面,全球约40%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世界上很多沿海地区对全球经济贡献巨大,形成了纽约、东京、新加坡等一系列全球标杆城市。当今时代,随着蓝色经济快速发展,海洋文明加速迭进,海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海岸带地区作为陆地与海洋两大空间地理单元的交错地带,凭借资源、气候、交通、人居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条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区域。海岸带的高速高强度开发利用也带来了海洋环境污染、海岸侵蚀、生物多样性降低、资源供给不足、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认为,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对海洋的科学规划和管理。作为深圳建市以来第一部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实施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优化布局成为深圳市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


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犹如一幅宏伟蓝图,全面系统地勾勒出深圳未来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中,海洋蓝图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彰显了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与优化空间治理方面的长远考虑与坚定决心。《规划》明确指出,深圳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基础上,致力于支撑深圳市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正以超大型城市的视野与格局,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海洋治理新路径,力求在海洋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让这座超级大都市在海洋领域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协同陆海一体化与区域差异化发展


“三湾一洋”——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和伶仃洋,构成了深圳无可比拟的蓝色自然禀赋。《规划》融合了陆海协同的核心要素,同时着重凸显海洋的独特属性,布局东西部海域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上,该规划全面强化了陆海全域全要素统筹保护与高效利用,以海岸带作为陆海空间耦合的重要发展轴带,构筑了城海交融的“一带、三区、十五段”海岸带国土空间发展新格局。


二、协同底线保护与发展保障


保护底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发展是保护底线的目的和归宿。《规划》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等生态底线,并制定了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的管控措施。这些举措有利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为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底线保护的基础上,《规划》充分衔接《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和近期发展要求,从国土空间方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给予保障,为深圳海洋经济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多措施协同推动海岸带精细化管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海岸带空间治理更应如此。《规划》结合二级功能分区,科学划定海域管理单元,衔接原海洋管理体系,对海洋功能分区提出功能、兼容、环境、设施、用海等单元管控要求,为下层级规划编制和管控要素传导提供了依据;《规划》划定了15个跨越陆海空间的海岸带区段(即海岸带单元),从发展定位、功能、生态环境、历史人文、重点设施、景观塑造等方面,分段提出海岸带地区陆海一体化发展和特色塑造要求,为下层级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规划》综合考虑海岸带不同岸段类型的生态敏感性、功能特点和公众亲海诉求等因素,落实了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强化了海岸带地区的城市防灾与公共空间精细化管控。


四、协同推进海洋文化保护与魅力空间塑造


《规划》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文化提升行动,着力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彰显海洋文化特色,突出了国际都会感、家园归属感、文化地域性特征,塑造形成“超级湾区都会、活力宜居城区、诗意山海小城”的多维深圳。利用大鹏湾珍贵的自然海岸资源和山体景观,塑造多个山海交融的特色滨海空间,将按照海域资源管理要求,和陆域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管控相衔接,加强了山海域空间的融合,更好协调城市与自然山海的和谐关系。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市民对海洋文化的深厚认同与归属感,还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滨海公共空间体验,为深圳迈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迷人的城市魅力。



五、提质增效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高度重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一系列举措全方位引领海洋产业创新发展:强化海洋科研要素集聚推进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建设,集中布局高水准海洋科研机构及海洋科技创新集群,加强海洋领域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联动,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培育高端海洋智库,汇聚海洋数据资源和智力资源。推动深圳港多港区协同一体化发展,打造智慧、绿色、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海洋资源交易中心、燃料油及LNG加注中心,布局核能与海水淡化研发集群,推动能源绿色化转型。聚焦龙岐湾、西涌、梅沙等核心滨海景区建设和品质升级,优化建设国际化海洋文化特色休闲城区。大力发展邮轮和游艇产业链,推动建设粤港澳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引入国际高端海洋产业资源,高水平海洋体育赛事,高品质文化活动,高科技体验升级,发挥深圳在海洋新质生产力上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海洋产业的活化与升级。


六、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与全球海洋治理


深圳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与全球海洋治理,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的海洋合作体系,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规划》提出深度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深港合作平台,强化深港在海洋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及海洋资源共保共用,共建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积极推动与国内涉海城市的海洋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全方位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深圳涉海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产业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深圳作为未来国家海洋中心城市的全球化布局。


《规划》的实施,将给深圳海洋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活力和新空间,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温静 二审 桂桐 三审 崔霞



(作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