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佛山市卫生健康局聚焦四位数十年坚持在一线为患者看诊的佛山医者,讲述老专家们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与祖国共成长的故事。
他们当中有与新中国同龄的医者,也有投身医疗卫生事业超过半个世纪的老专家,将一生奉献给了佛山医疗事业,一路走来,承先志、守初心、开新局。他们既是建设者,也是见证者,是同龄人的缩影,也是从医者的群像。
莫少庸
佛山市中医院原副院长、内科原副主任中医师
医路悠长,仁心不变。从医超过50年,他是佛山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人,在退休后仍传承着仁心博爱的医道,广济病患。72岁的莫少庸仍坚持每周两天到医院看诊,每次都提前至少一刻钟到岗,身着白大褂、戴上老花镜,望闻问切,有条不紊。
莫少庸。
医生自述
从小跟在中医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我从9岁起开始研读中医经典,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16岁时我加入了知青大队,其间在珠海卫生学校进行半年短期培训,18岁起在大队卫生站做“赤脚医生”,从此正式投身到医疗卫生事业中。
1975年,我被分配至佛山地区卫生局工作,负责佛山地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行政管理工作。直至1983年,佛山成为地级市后,我担任佛山市卫生局第一任中医科长,目睹了佛山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快速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任期间,我有幸参与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中医院两家医院大楼的设计方案制作和奠基礼,所建成大楼均是当时国内单体建筑面积较大的医疗综合大楼。医院整体环境的改善,也见证着佛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腾飞。
数十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医疗卫生工作迅猛发展。以床位数、门诊人员数、医疗设备总数、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佛山市中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处于全国地市级医院的前列,全市各医疗机构也迎来了长足发展。
1997年,我来到佛山市中医院,一边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一边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合格的医生既要有良好的医德,救死扶伤,细致工作,也要有不断钻研学习业务的精神,才能满足广大病患的需要。
2008年端午节当天,时任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工会主席莫少庸慰问汶川地震灾区伤员,给伤员们送上粽子和家的温暖。
因为酷爱中医,2012年,在正式退休后我欣然接受了返聘,坚持在医疗工作岗位服务病患,一干又是12年。因为我舍不得离开中医院,也舍不得临床工作,心里依旧希望能尽一份力,为佛山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
我相信,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加大投入,中医的学术精华薪火相传,未来佛山中医领域将继续腾飞发展,全市中医院在医教研防方面将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李凤萍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
生于1949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近50年中,她深钻耳鼻喉事业,解决了大批耳鼻喉科患者疑难及危急重症,让众多“无喉者”获得新“声”,是佛山医疗耳鼻喉事业的筑路人之一。她致力于无喉者复声的公益教学,成立了佛山新声会,帮助无数无喉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他们积极阳光生活重新融入社会。
李凤萍。
医生自述
1980年,我来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一名耳鼻咽喉科医生。那时候我们医院规模还很小,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都集中在一个区域,床位不充足,医护人员只有20余人。
1997年,医院搬迁新址后,学科建设有了飞跃发展。原来的耳鼻咽喉科被细分为耳科、鼻科、咽喉头颈科等独立科室,人才团队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佛山市医学重点专科。
广东是鼻咽癌高发大省,曾经我们面对很多疑难重症患者感到束手无策,但几十年间我见证了医疗事业地飞跃发展。从2000年第一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始,已经为300多名听障人士带来“声”的希望,并成功开展200多例侧颅底手术。
从鼻窦炎到鼻窦恶性肿瘤,我们从死神手中抢救过一个又一个鼻咽癌大出血的患者,手术量从每年的四五百台增加至3000多台。咽喉头颈外科开展了下咽癌手术约400例、喉癌手术约1500例、翼窝恶性肿瘤约300例、气管修复重建手术约50例、甲状腺内镜手术超800例……我们不断奋斗进取,精益求精,用心用情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我最牵挂的患者群体还是无喉者。他们是由于喉部肿瘤和喉部外伤等原因,进行了全喉切除术的人群,患者术后失去了喉部的正常结构,无法正常通过喉部进行呼吸和发声。2002年,我们成立了新声会,为无喉者提供手术后造口护理,手术后饮食指导及复声方式、方法的辅导交流等。看着他们可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重新积极融入社会,我觉得我们的工作真的非常有意义。
佛山新声会帮助无数无喉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他们积极阳光生活重新融入社会。
国家的栽培让我万分感恩,一路走来,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工作,即便是退休了我也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发光发热。无论医院怎么变迁,如何发展,都离不开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宗旨。有赖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得幸与祖国母亲共成长,我衷心祝愿祖国不断发展!
唐华建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外科副主任
跨越生死一线,做儿童健康守护者。他是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学科带头人,挥洒奋力拼搏的汗水,带领团队在小儿外科疾病诊治、手术、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一次次将小生命从死神手中成功“抢”回来,曾参与亚洲第一例宫内开放式胎儿手术。有患者千里迢迢赶至佛山,只为找他看病。
唐华建从事小儿外科30余年。
医生自述
我的外祖父和大伯父略懂医术,偶尔为邻里看病配药,父亲则在医药公司上班,小时候我经常在药品仓库、器械仓库玩耍,见惯了听诊器、注射器、体温计、各种药品等。潜移默化下,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没有犹豫填报了医学院校。
治病救人是医者天职,一个医生的成长,除了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患者的信任。我的患者中,有一名患有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的小娃娃,娃娃的父母很年轻,时常对娃娃感到愧疚,内心惶恐焦虑。我反复和这对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娃娃患病情况、病情发展、现阶段治疗方案和疗后效果,逐步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和精神上的压力。庆幸的是,娃娃的父母由一开始的对抗情绪,转变为积极配合治疗。现在,这个娃娃已经十多岁了,每年都来看望我,我深刻感觉到医生的辛勤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心里很欣慰。
唐华建(右一)在手术中。
2002年,我来到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亲身经历了小儿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家繁荣富强,小儿外科也迎来长足发展,资金设备投入不断增加,医务队伍人员不断壮大,医疗设备器械越来越精细,药品越来越丰富,诊疗技术也越来越精准。特别是在我国医疗科技发展和引领下,小儿各种疾病基本都能得到有效的精准治疗,小儿外科手术也全面进入了微创时代。如今,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成功获评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佛山市“十四五”高水平医学重点专科。
我是10月1日出生,与共和国同一天生日,我衷心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也愿佛山市卫生健康事业和伟大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周庆昆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原神经内科主任
恫瘝在抱,竭尽所能。从医47年,他发扬着救死扶伤的大义,忘我地投入到佛山神经内科学科建设中,由于长期和患者沟通、解答病情,两度进行声带息肉手术治疗,导致声音嘶哑,是有口皆碑的老专家。退休后,他坚持每周坐诊,从不限号,用沙哑的声音坚持为病人看诊,直到看完最后一名患者才下班。
周庆昆。
医生自述
10多岁时,我曾下乡在惠阳当过知青,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医疗条件的艰苦。当时,几个自然村里才有一个“赤脚医生”,医学水平不足、药品急缺、病患上送渠道闭塞,更谈不上有好的治疗环境,想学医的念头从那时起在心底扎根。
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顺利被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回了惠阳地区。当地农民得知我回来很开心,纷纷跑来找我看病。以前,我和他们一起插秧、割稻子,现在,我能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上的问题,看到他们的笑脸,我打从心底里高兴。
1984年,我成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内科医生。令我很感动的是,直到今日还有不少惠阳的患者,开车3个小时来找我看病。20世纪80年代,当时医疗环境比较简陋,内科医生需要兼顾急诊科,夜晚通宵值班困极了,只好在没患者时趴在桌子上打盹,不敢睡熟,担心晚上有病人来看急诊。
周庆昆在进行声带息肉手术后第二天返回岗位,在纸上打印问题进行问诊。
医者是服务人民的。因为长期频繁说话,我两度声音嘶哑、失音、咽喉疼痛,由于声带受损,还做了声带息肉手术。术后第二天我无法说话,给病患看诊时在纸上写明手术情况和询问病情的问题,才顺利给病人们看完。我热爱这份职业,在神经内科工作能更多地帮助中风、昏迷、偏瘫、失语的病人,特别是老年病患,不少相识十多年的老病号说见到我退休后还回来坐诊很安心,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几十年里,佛山医院的医疗条件和诊疗技术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学科建设更规范、更科学,细分出很多专科。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各临床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科学疾病的诊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内科医师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水平蒸蒸日上,医疗设备全面提档升级。
接下来,我相信随着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绿岛湖院区的建设,未来能造福更多市民。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祝愿祖国山河更美,人民幸福安康!
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一批批佛山医务工作者不忘医者仁心,用心守护近千万市民健康福祉。接下来,佛山市将继续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向城乡社区延伸,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市优、区强、镇活、村稳”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卫生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全力打造卫生健康均衡发展的佛山样本。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唐格桢 石春菊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国庆的红漫过鹏城街巷,中秋的月挂在深圳湾的夜空,这个双节,不必复杂,只需一次简单的 “比心”,就能把对祖国的赤诚、对家人的思念,装进深圳的每一处风景里。无论你在深圳何处,用手势“比心”,让国庆、中秋元素入镜,拍一张照片、剪段创意短视频,或是写下拍照打卡图文攻略,带话题分享出来,让你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情,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话题】#双节在深比心祖国#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8日 【活动奖励】优质内容可获得“深圳盒子”、读特客户端开屏展示机会
00:03
#读特小记者#小镇上的风景
乡间小路
01:04
俯瞰蚝乡湖公园 中摄在线(记者 黄建华)图为10月2日拍摄于蚝乡湖公园,该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画面中能看到公园内有大片葱郁的绿地、波光粼粼的湖水,周边分布着多样的建筑,远处林立着高楼大厦,整体呈现出自然景观与城市风貌相融合的景象,展现出独特的城市生态之美。 据了解, 公园以"碧城枢纽·蚝乡新生"为设计主题,通过整合湿地景观、人行景观桥、生态驳岸等技术,形成水湿地、水舞台、水生岛、水花园四大功能分区。建设中保留原沙井发电厂改造为文创展馆,设置蚝壳墙、蚝壳水迷宫等特色设施,成为展示千年蚝乡文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4年,项目已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香港城市设计协会年度大奖等国际奖项。#读特小记者#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